郑和的七次下西洋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明朝开国皇帝朱棣在位时虽然让国家享有了万国来朝的美誉,但实际上,这项活动所带来的收入远远低于它的支出。从财务角度来看,这项计划显然是亏损的生意,根本无法持续下去。
如果从长远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可能更大,但在明朝的那个时期,国家并没有这样的长远眼光。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做赔本的生意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即位后,他立刻决定暂停这项庞大的工程。原本准备出发的几万名水手,只能无奈地留在南京,等着命令。 然而,朱高炽在位时间极短,仅仅10个月后便去世了。他的儿子、即位后的宣宗皇帝,是祖父朱棣的忠实支持者,因此他很快决定恢复郑和的下西洋计划。于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船队重新启航,这次的规模更为庞大,船员人数达到了2.7万多人。当这支庞大的队伍完成任务返回后,宣宗皇帝查看了账本,看到其中的支出,表情立刻变得异常沉重,再也没有继续安排类似的活动。正是在这时,朱瞻基开始深刻理解父亲所面临的财政困境。在朱棣执政时期,他共组织了六次郑和下西洋,每次都派出几千至几万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的船队出海,花费巨额。仅船只的建造和维修费用就极为庞大,而航行期间,海上作战更是造成了巨额的支出。加上伤亡的士兵和平民,赔偿的养老金又是一笔巨额开销。据统计,每次下海的费用通常在数十万到百万两白银之间,而七次的总支出高达600多万两白银。与此相比,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收入几乎无法弥补这些开销。 尽管如此,郑和下西洋的行动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它不仅大大提升了明朝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这些技术如果得到持续发展,将可能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在郑和下西洋计划停止不久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队开始四处征战,抢劫全球。虽然当时中国的私人国际贸易受到了限制,但官方贸易依旧活跃,这也有助于促进中国明朝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同时,许多外国的新技术也通过这次航行成功地引入了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