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国演义》之后,很多人对诸葛亮临终时为何坚持要除掉魏延感到疑惑。魏延如此出色,为何诸葛亮不愿意给他一个机会呢?实际上,背后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 诸葛亮的临终策略,实际上就是为了处理魏延。当年,诸葛亮设计了火烧上方谷的计策,表面上是想消灭司马懿,实际上也是想借机除掉魏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甚至指示马岱将上方谷的谷尾堵住,幸好天降大雨,魏延才侥幸逃脱。但这并没有结束,诸葛亮开始更深一步布局。他安排马岱将责任推给杨仪,挑起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然后让马岱接近魏延,潜伏在他身边。等到诸葛亮感觉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才启用了马岱这颗棋子。
临终时,诸葛亮召集所有将领来大帐安排后事,但却故意遗漏了魏延,未将他召入会议。与此同时,诸葛亮将蜀军大权交给了魏延的死敌杨仪,让魏延必须听从杨仪的指挥。这一举动显然是为了激化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让两人的对立愈加激烈。当冲突达到顶点时,马岱可以在公开场合除掉魏延。总体来看,诸葛亮的这一策略,显然是为了逼魏延反叛,然后名正言顺地将他除掉。 那么问题来了,魏延的确是蜀汉的栋梁之才,为什么诸葛亮不愿意留下他来帮助扶持汉室,反而选择杀掉他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魏延在朝中的政治背景,尤其是他背后的支持力量。 魏延敢于与诸葛亮对抗,主要是因为他在朝中有强大的靠山。作为蜀汉丞相和统帅,诸葛亮的权力本应无可撼动,但魏延却屡次顶撞他,甚至在军事行动中公然不听命令。这种种表现背后,是魏延对自身在朝中地位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来源于他在朝中的强大支持者——刘禅。 魏延的依仗,正是刘禅。诸葛亮非常清楚这一点。虽然魏延非常高傲,但他并非没有头脑,他之所以敢与诸葛亮作对,正是因为他获得了刘禅的信任。刘禅视魏延为忠臣,甚至在魏延出兵进攻杨仪时,刘禅仍然认为魏延不应被随意判定为谋反。当消息确认魏延进攻杨仪时,朝中众臣急于派兵围剿魏延,而刘禅却命人好言劝慰魏延,显然他不愿与魏延为敌。 魏延的最大支持者,正是刘禅。问题在于,既然诸葛亮知道刘禅是魏延的保护伞,为什么还要坚持除掉魏延?这背后有两个原因:一个出于伟大的战略眼光,另一个则是更加现实、甚至阴暗的考量。 从战略的角度看,诸葛亮认为魏延心存叛意。魏延曾背叛刘琮和韩玄,这使得诸葛亮认为他极有可能在未来转向曹魏或者带兵反叛。考虑到刘禅性格懦弱,诸葛亮担心若魏延获得了足够的权力,将会威胁到蜀汉的未来。因此,他决定在魏延的威胁未成型前,就将其铲除,避免日后发生更严重的后果。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在蜀汉相当于一位隐形的帝王。他提拔了大量官员,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如果魏延活着,并且能够控制蜀军,刘禅的权力将更加虚弱,甚至可能对诸葛亮的政策进行废除。这对诸葛亮而言,是无法容忍的,因为这将严重影响他在死后的利益和蜀汉的稳定。 因此,诸葛亮不得不选择除掉魏延,以确保刘禅无法完全掌控蜀汉的军政大权,避免对自己的集团和后世造成威胁。 总结来说,诸葛亮之所以决定除掉魏延,正是因为魏延背后的强大支持力量——刘禅。除非魏延死去,否则刘禅可能无法控制局势,这对蜀汉和诸葛亮个人的利益都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诸葛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狠招,尽管这意味着要与刘禅的亲信对立,最终选择了铲除魏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