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向川南地区推进。当部队接近川、云、贵三省交界时,几名衣衫褴褛的农民忽然出现在队伍前方,挡住了去路。这些农民背着武器,神情坚毅,自称是“红军”,并表示他们正在等待周恩来总理的命令,准备重新归队。
起初,解放军并不相信他们的话,以为这只是一些冒充红军的人。然而,当这些农民提到自己的番号时,解放军战士们都愣住了,目瞪口呆。大家不禁疑惑,这支自称“红军”的队伍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会在这里等待周总理的指示呢? 回到1949年,当人民解放军进军川南地区,一支部队行至川、云、贵交界时,一些衣衫破旧的农民挡住了队伍。解放军连长走上前,问道:“同志们,有什么事吗?”农民仔细打量他后回答:“小同志,我们是红军,现在在等周特派员周恩来的命令。周同志来西南了吗?” 这话让解放军战士们一时间愣住,随后他们迅速反应过来,急忙问:“你们是红军?现在已经没有红军了,你们是哪个部队的?”那名农民自豪地回答:“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听到这话,解放军战士们眼中湿润,立刻将情况上报给上级。 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当时党组织召开遵义会议,确认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但形势依然严峻。川军派出八个旅追击红军,红军无法过江,同时薛岳的军队也从贵州赶来,企图彻底消灭红军。为了确保红军生存,中央军委决定停止渡江计划,命令红军迅速撤离四川,转战川、滇边境的镇雄地区。 中央红军在扎西地区与敌军激战,尽管敌人紧追不舍,为了增强川南革命力量,中央决定成立“中共川南特别委员会”,继续与游击队合作作战,并负责接收撤退的伤员。 虽然这支部队与主力部队脱离,但它并非普通游击队,队伍中有红六师政委徐策,以及军委团干部余泽鸿等重要干部。即便彭老总心中不舍,但为了革命胜利,中央不得不作出这一决定。 历史记载,当时主力部队撤走了300多名战士,加上伤员,总人数超过400人。2月14日,经过整编,这支队伍改称“川南工农红军农民游击队”,刘谦臣担任司令员,徐策担任政治委员。 不久后,游击队召开干部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亲自到访,向大家传达重要指示。他告诫游击队员三项任务:第一,克敌制胜,保护红军主力;第二,照顾和治疗伤员;第三,建立革命根据地。周总理对坚守岗位的战士表示崇高敬意,并承诺:“分离只是暂时的,革命胜利后,我会尽快通知你们回归。”战士们坚定回答:“周副总,您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1949年2月17日,川南游击队与叙永县游击队合并,人数增至600余人。王逸涛被任命为司令员,刘谦臣为参谋长。王逸涛曾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过南昌起义,成为司令员顺理成章。 然而,这个王逸涛差点让游击队全军覆没。为了迷惑敌人,游击队主动吸引敌军火力,为主力红军赢得宝贵撤退时间。敌人果然上当,派数万大军围攻游击队。尽管只有600人,他们毫不畏惧,反而为能成功拖延时间而自豪。 尽管伤亡惨重,他们仍完成了任务。游击队随后继续在川、贵、滇地区开展游击战,屡次击败敌人。多次战斗中,游击队在大石盘地区与民兵团激烈交战,为掩护战友撤退,组织部长戴元怀及十余名战士英勇牺牲。面对背叛和困境,游击队始终坚韧不屈。 随着红三军到来,王逸涛曾提出随主力行动,但最终被劝留下。随后,他因个人原因叛变投敌,向敌方提供情报,造成游击队和地下党组织重大损失,最终被捕处决。 尽管如此,游击队未被击垮,在徐策政委领导下,与黔北游击队联合,组建川云黔边区游击纵队。不幸的是,游击队在一次突袭中遭遇伏击,经过长时间激战脱险,但徐策在战斗中受伤,为不拖累队伍,他指挥战士放弃自己,最终壮烈牺牲,游击队损失惨重,伤亡超200人,剩余队员仅600余人。 游击队并未因此倒下。在余泽鸿接任政委后,他们继续分散在扎西、镇雄、叙永等地开展游击战。随着队伍壮大,更多百姓加入。然而,敌人不断追击,到1935年底,游击队员已所剩无几,战斗愈发艰难。 余泽鸿不愿被俘,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英勇牺牲。随后,游击队残余力量在刘复初领导下继续坚持,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始终未放弃。1945年,川南游击队的战斗逐渐结束。至1947年,云南游击队在殷禄才和陈华久领导下坚持了12年,直至被国民党围剿壮烈牺牲,彻底结束了这段光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