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朝,长期以来一直忌讳提到“辅政大臣”这个词。这是因为在清朝建国初期,有一位名叫多尔衮的人,他以“皇父摄政王”的身份掌管朝政,实际上是当时清朝的最高领导者。 若从资历、战功和能力来衡量,多尔衮显然具备继承皇位的条件,但在关键时刻,他却选择放弃了称帝的机会。究竟他是真的愿意甘心屈居臣子,还是只是为了避免激化矛盾作出的权宜之计?也许这一切,都与他弟弟多铎的死密切相关。这一打击对他而言非常沉重,彻底粉碎了他成为皇帝的梦想。
多尔衮、多铎与阿济格是亲兄弟,三人同母所生,母亲是大妃乌喇纳喇氏阿巴亥。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代善与皇太极合谋以“殉葬”之名将阿巴亥赐死,确保皇太极顺利继承了后金的汗位。 对于代善和皇太极的这一做法,多尔衮兄弟心知肚明,虽然他们深知父母的遗命,但由于当时力量薄弱,他们只能忍气吞声。然而,尽管如此,皇太极对他们三兄弟还是相当不错的,特别是对多尔衮和多铎。 1636年,皇太极改元为崇德,建立了大清国,并立刻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封多铎为和硕豫亲王,阿济格也被封为多罗武英郡王。这次封赏中,多尔衮兄弟三人均位列其中,占了九人中的三席。虽然有安抚的意味,但多尔衮和多铎的骁勇善战,凭借军功获得爵位,实至名归。 当皇太极远征察哈尔部时,多尔衮被任命为大元帅,负责剿灭林丹汗的残余势力。在这次征战中,多尔衮不仅成功降服了察哈尔部,还为皇太极找回了丢失已久的传国玉玺,为大清国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也让皇太极对他非常器重。多铎则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得到过宠爱,年仅六岁便被任命为镶黄旗的旗主,皇太极即位后,又将他改任为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在远征察哈尔部时,多铎则奉命南下牵制明朝军队,成功打败锦州总兵祖大寿。 在皇太极时期,多尔衮和多铎兄弟享受了极高的宠爱。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643年8月的一天,皇太极因病去世。当时他并没有来得及明确指定储君,相较于努尔哈赤死后伴随的腥风血雨,皇太极的去世显得相对平静,但依然充满了变数。此时,最有资格争夺皇位的两个人是豪格和多尔衮。 豪格作为皇长子,具有天然的继承优势,而多尔衮则凭借赫赫战功,成为了另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两人同为努尔哈赤的嫡系,豪格统领正蓝旗,而多尔衮则拥有镶白旗。在实力上,两者不相上下。然而,皇太极的两黄旗显然倾向支持豪格,而多铎所掌管的正白旗则坚定站在多尔衮一边。三对二的局势,使得剩下的三旗立场变得至关重要。 代善父子虽然坐拥两红旗,但他们并不急于介入争夺,持观望态度。济尔哈朗则因父亲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的恩怨,决定不参与这场权力斗争,对他而言,谁当皇帝并不重要。局势因此变得更加微妙。与豪格和其他王爷相比,多尔衮在皇太极时期获得了最大的信任,掌握的权力也无人可比。于是,他提出了祖先立下的“八王共治”规矩,在崇政殿召开会议,通过推选的方式决定皇位继承人。 会议当天,气氛异常紧张,八旗士兵都严阵以待,盔明甲亮,剑拔弩张,随时准备爆发冲突。会场内,各位王爷和旗主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尤其是多铎,他积极支持推举多尔衮,认为他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名副其实的掌舵人。阿济格也紧随其后附和,而豪格则愤怒地盯着他们。 多尔衮当然有意成为皇帝,但他深知,豪格联合了两黄旗和正蓝旗,而自己如果贸然强行推动,必将激化矛盾,造成内乱,不利于大清的统一。因此,他选择了暂时保持沉默,而多铎则在关键时刻提出,他自己也符合当初太祖遗命的要求,愿意毛遂自荐,争取皇位。多尔衮见状及时制止了多铎,并推荐代善担任继任人,显然是想将大会拖入僵局。 双方势均力敌,互不相让。最终,多尔衮采取了折中的方式,提议推举皇九子福临为皇帝,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豪格虽然不满,但也无力改变现状,只能接受这个安排。 多尔衮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背后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毕竟,他已经是大清的实际统治者,手握绝对的权力,再加上身边有多铎和阿济格两个得力助手,未来再谋划称帝也不迟。果然,接下来,多尔衮逐步展开了他的计划。首先,他通过杀掉代善的孙子来立威,随后打压两红旗的力量,并且排挤了同为辅政的济尔哈朗,独揽大权。 1643年10月1日,多尔衮迎接顺治皇帝进入紫禁城,并迅速加封多铎为和硕豫亲王,任命其为定国大将军,继续南下剿灭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残余,为多尔衮的统治根基再添筹码。 多铎也没有辜负重托,先是将李自成赶入西安,接着同阿济格一道将李自成逼入河南,之后他转战东征,攻陷南京,并在扬州屠杀了80多万人,制造了“扬州十日”大屠杀。接着,南京开城投降,几天后,多铎又擒获弘光皇帝,彻底灭掉了南明弘光政权。1644年6月,多铎进入浙江,最后于10月平定江南。 当时,顺治皇帝亲自迎接多铎回京,并加封他为和硕德豫亲王,深得圣宠,而这一切都是多尔衮精心布局的结果。 1648年,多尔衮突然宣布自己被加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一称号在清朝乃至历朝历史上都前所未有。他的权力几乎达到了皇帝的级别,距离称帝仅差一步之遥。 然而,在多铎回到北京的第四年,他不幸染上天花,年仅36岁便去世。这对多尔衮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失去了最得力的支持者后,他的势力大幅削弱,称帝的梦想几乎破灭。 1650年,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出狩猎时不幸坠马身亡,追随多铎而去。死后,他被指控谋逆篡位,遭到极为严厉的惩罚——毁墓鞭尸,剥夺封号,最终以身败名裂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