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长城那么矮小有什么用?美国专家说了7个字:长城害惨了欧洲
迪丽瓦拉
2025-11-08 20:03:36
0

长城的高度或许没有给人留下震撼的印象,但它的存在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有美国学者在《危险的边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观点:长城不仅仅保护了中国的中原地区,还间接影响了欧洲的历史走向,几乎改变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命运。长城,作为一项看似简单的防御工程,究竟是如何成为匈奴东征欧洲的引爆点,最终对西方世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历史的脚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虽然长城与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但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自己的长城历史。除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外,德国、英国、印度、伊朗、朝鲜等国家也都曾修建过类似的防御工事。德国的“日耳曼长城”建造的时间比中国的长城晚约400年,长约584公里,采用石块修建,主要用于防御游牧民族的侵扰。英国的哈德良长城虽然仅有73公里长,但其修建速度非常快,仅用了6年时间就完成了,并沿途设有瞭望塔等防御设施,显示了罗马帝国在军事布局方面的智慧。

印度的长城修建于15世纪,横跨山坡,长度超过70公里,并配有32个烽火台,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长城之一。伊朗和朝鲜的长城分别位于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位置。伊朗的长城位于阿富汗边境,全长超过100公里;朝鲜的长城则长达370公里。

虽然这些长城各有特点,但中国的长城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以及在技术和工程方面的巨大挑战,赢得了“世界奇迹”的美誉。中国的长城建设背景特殊,早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中国人民就依靠数百万劳动力,耗费巨大的物力和人力,完成了这项跨越山川的庞大工程,至今让人叹为观止。

自秦朝开始修建长城以来,万里长城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象征性的建筑。尽管早期秦朝修建的长城由于历史的变迁已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它曾经的辉煌依然可以从明朝修建的长城中一窥端倪。明朝修建的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的长城,展示了古代中国强大的边防和卓越的军事智慧。

清朝取代明朝统治中原后,虽然对紫禁城等地方进行了修缮,但清初并没有大规模修建新的长城。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长城的主要功能——防御外族入侵——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清朝政权稳定后,边疆防御策略逐渐转变,长城不再是唯一的防线。

随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满洲人占领中原,长城自然不再被重修。因为如果继续修建长城,就会把东北的故土与中原隔绝开来。古代建筑工具匮乏,修建长城需要工匠们背负石料,将其运送到山上,工程艰难且耗时。虽然清朝皇帝理解长城的防御作用,但也知道,若守城的将领心怀叵测,即使是再坚固的防御工事也无法抵挡外敌入侵。

那长城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吗?当然不是。所有防御设施都有其局限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毫无价值。长城的主要作用是防御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汉族截然不同,他们四处游牧,擅长骑射,尤其精通驯马。相比之下,汉族虽然也有一定的武艺,但在面对这些骑射精湛的游牧民族时,显得捉襟见肘。草原上的马匹体力强大,远远超过汉地的马匹。因此,聪明的汉族人民想出了在险峻的山脉中修建长城的方法,以阻止敌人的骑兵越过长城。

即使游牧民族的行军速度极快,面对高耸的长城,他们也不得不暂时停下。与此同时,汉族可以利用烽火台迅速传递消息,调动兵力,占据有利的地形,居高临下,击退来犯之敌。那么,为什么一些美国学者认为长城对欧洲产生了负面影响呢?

唐朝时期,突厥的分裂与扩张正是古代游牧民族向西迁移的典型例子。突厥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由柔然、鲜卑、匈奴等多个部落组成的联合体。随着时间推移,突厥分为东西两支,一部分臣服于唐朝的广阔统治,而另一部分则继续向西迁移,最终稳定在接近欧洲的地区,对当地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宋朝后期,蒙古族的崛起标志着另一个游牧民族的强势扩张开始。成吉思汗及其后代从未停止过向欧洲扩张的步伐。这种扩张不仅仅局限于成吉思汗的直接统治,连其建立的元朝也继承了这一扩张野心,影响力扩展至中东、东欧,乃至印度等地。 随着元朝的衰落,蒙古族不得不撤回草原,并在草原上无法稳定下来。于是,他们继续向西寻找生存空间,与沿途的民族发生冲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外蒙古和图瓦等多民族政权。尽管这些游牧民族在中原屡屡受挫,除了成吉思汗外,大多数并未在华夏大地上取得显著的战果,而长城成为了他们强大的障碍。

由于东征无门,许多游牧部落将目光转向了西方。在欧洲大陆上,历史记载了这些强悍的东方游牧民族开展的一系列掠夺与征服活动,抢夺资源、土地和人口,使当地居民深受其害。然而,这种描述往往带有夸张和反思过去动荡历史的成分,未能完全还原历史的全貌。

近年来,美国学者对长城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长城有效地阻止了游牧民族向东扩张,迫使他们向西迁移,从而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破坏。而由于欧洲缺乏类似长城的防御设施,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虽然这一观点看似有道理,但过于简化了复杂的历史进程。游牧民族的西迁,不仅仅是长城防御策略的直接后果,还与他们自身生存压力、区域力量对比以及地理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欧洲的历史动荡和苦难,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遥远的长城。游牧民族的扩张,源自他们古老的生存策略,也与地区间的交流、冲突和复杂的社会结构息息相关。

面对游牧民族的强大,欧洲人显然无法抵挡其进攻,节节败退,彻底溃败。从未接触过这些新兴强敌的欧洲人,突然遭遇袭击和掠夺,这种情形无论在哪个地方都令人感到痛苦与无奈。因此,欧洲人将这些历史事件的根源归结于长城,这一解释有其道理。毕竟,如果能在近处找到资源,为什么还要去遥远的地方寻找呢?

然而,长城并非直接原因,它仅是导致这一局面的一个表面因素。根本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欧洲自身的资源满足了侵略者的需求,二是欧洲自身的实力不足,无法抵挡外敌的入侵。尽管游牧民族曾多次入侵中原,但我们始终能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相比之下,欧洲则显得相对脆弱,游牧民族便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更加脆弱的目标。

游牧民族在选择侵略对象时,考虑的除了利益,还有侵略的难度。中原的坚强抵抗使他们望而却步,而欧洲的脆弱成为他们进攻的首选目标。这也验证了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个民族的脆弱,往往会在外敌入侵后促使其警醒并变得强大。欧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2... 时至今日,任何关于苏联的讨论,几乎都能揭示出参与讨论者的年龄。毕竟,苏联的解体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
原创 西... 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向川南地区推进。当部队接近川、云、贵三省交界时,几名衣衫褴褛的农民忽然出现在...
原创 魏... 魏武侯为何亲手拆散三晋联盟? 如果说魏武侯的一生中,夺取楚国的大梁是他攻战事业的巅峰,那么与赵国的交...
原创 清... 1922年,在东京郊外的一座老洋房里,38个身穿洋装的年轻人整齐地排成两排,低着头,听着管家读父亲写...
分合之间:历史周期里的大势与人... 分合之间:历史周期里的大势与人心密码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写下...
原创 郑... 郑和的七次下西洋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明朝开国皇帝朱棣在位时虽然让国家享有了万国来朝的美誉,但实际上,这...
原创 说... 我们知道,在《说唐》中提到“隋唐十八条好汉”,在《兴唐传》里有“隋唐十六杰”,而在评书《隋唐演义》中...
【三国冰河时代】平民 怎么拿核... 核心结论:武将获取需结合自身氪度选对渠道,零氪 / 微氪靠免费 + 精准囤货,中氪重氪聚焦高性价比渠...
原创 封... 《封神演义》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其中九尾狐妲己作为重要人物之一,在商朝灭亡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
原创 此... 中国古代刑法种类繁多,其中有许多酷刑不仅残忍,而且让人无法想象。像凌迟、五马分尸、炮烙等刑罚,因其血...
原创 多... 在大清朝,长期以来一直忌讳提到“辅政大臣”这个词。这是因为在清朝建国初期,有一位名叫多尔衮的人,他以...
原创 古...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朝廷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机制。它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并且贯穿了中国...
原创 古...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变化。这不仅仅适用于历史...
原创 赵... 公元191年的幽州大地,寒风刺骨,空气中弥漫着战争的气息。年轻的赵云站在公孙瓒的军营中,目光坚定且澄...
原创 蒋... 在民国初期,刺杀事件相当频繁,许多当时的重要人物在这一过程中丧命。例如,光复会的元老陶成章、国民党的...
原创 晚... 晚清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国家面临外有列强入侵,内有人民贫困的困境。这一时期对清朝来说非常痛苦,外部...
原创 关... 刘备、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陆续进入四川,只有关羽独自留守在荆州,负责守卫大本营。但即便如此,关羽并...
原创 中... 长城的高度或许没有给人留下震撼的印象,但它的存在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有美国学者在《...
原创 刘... 长坂坡之战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赵云的英雄壮举——“千军万马救阿斗”。在...
原创 秦... 一个是帮助秦王嬴政顺利登基的相国,并且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基础。另一个是在嬴政成为历史第一个皇帝之后,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