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初,琼崖地区的抗日战争形势异常严峻,琼崖特委紧急向延安请求支援,希望能派遣有军事指挥经验的干部前来协助抗战。经过多方考虑,庄振风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庄振风,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从小接受正规的军校教育,军事理论扎实,并且拥有丰富的指挥作战经验。曾长期担任红军团以上的领导职务,具有极高的战斗素养。为了配合庄振风的工作,六名具有特殊技术能力的干部也被派遣同行,其中包括从事电台通讯和武器制造等技术工作的专家。在敌人封锁严密的海岛上,这些技术人员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支援力量。虽然整个团队只有七人,但他们犹如一个“智慧兵团”,为琼崖纵队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出发前,周领导与庄振风进行了详细的交谈,指出庄振风作为曾参加长征的红军干部,回到家乡琼崖参与革命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会受到敌人的高度关注。因此,为了保障安全,必须更改姓名,避免暴露真实身份。庄振风明白这一点,为了保密,他建议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田庄”,将姓和名倒过来。但周领导认为,在中国传统中,姓在前名在后,如果这样更名,可能会让乡亲们误解为他忘记了祖先。最终,周领导建议他改名为“庄田”,并亲自为此在记录上做了备份。庄振风接受了这一建议,并按照新的名字行事。这一细节反映了周领导的细心与关怀,也让庄振风深感温暖和信任,为即将开始的抗战事业增添了信心。 改名后,庄田很快抵达海南,与冯白驹一同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冯白驹担任了特委书记兼独立总队长、政治委员,而庄田则担任了独立总队副总队长。这个搭档为琼崖抗日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庄田,原名庄振风,1906年出生于海南万宁龙滚镇文渊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尽管家庭条件十分艰苦,庄田的父母始终重视教育,决心通过读书改变家庭的命运。庄田小时候在龙滚高等小学读书,17岁时为了生计远赴新加坡打工,后来在荷兰的一艘货船上担任锅炉工。在这段经历中,他结识了一些进步人士,并于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和1929年,庄田带领海员工人发起了两次大罢工,并成功迫使资本家接受了工人们的诉求,这些胜利让他受到了上级的关注和重视。 1929年,庄田被派遣到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军事,并在193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进入江西瑞金红军军政学校担任教官,校长刘伯承对他的才华十分欣赏。此后,庄田先后担任了红五军团第十三师三十九团的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的组织科长,以及红九军团第三师七团的政治委员。在1934年长征开始后,庄田担任了红九军团第八团的政治委员,直到红军到达延安。此时,庄田被任命为抗日大学第三分校第五大队的队长,后来又升任了分校的教育长。 1940年,庄田被派遣到海南,协助冯白驹领导琼崖的抗日斗争,并出任琼崖纵队副司令员,参与琼崖抗战的指挥工作。 1947年,庄田被调派到桂粤边区领导武装斗争,并任桂粤边区司令员,随后他还成立了桂滇边游击队,担任司令员,部队下辖两个支队。1949年1月,桂滇黔边纵队成立,庄田担任司令员,指挥部队进行大规模作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桂滇黔边纵队改编为云南军区,庄田担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他前往南京军事学院学习,院长刘伯承特别为他安排了高级系主任的职务。1953年,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成立,庄田担任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副校长。1955年,他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1957年,庄田重回海南,担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兼四十三军司令员。此后,他历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广东省副省长以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重要职务。1985年,年过80的庄田离休,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 1992年,庄田去世,享年86岁。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撒入了万泉河中,永远留在了他深爱的海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