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国君之一,他主导了赵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胡服骑射,使得原本较弱的赵国逐步强盛,吞并了中山国,征服了林胡与楼烦,开辟了广阔的疆土,同时使赵国成为战国时期仅次于秦国的强国。 然而,赵武灵王的结局并不美好。他最终被困在沙丘行宫中三个月,最后饿死。赵武灵王的一生做了不少让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尤其有两件事影响深远:
一是他在壮年时便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何; 二是他曾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二。 赵武灵王十几岁就继位,在当了27年的国君后,竟在自己还处于壮年时把王位禅让给了儿子赵何。为什么赵武灵王要这么做呢? 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赵武灵王之所以将王位传给儿子,主要是因为他有更大的野心——攻打秦国。他希望儿子赵何能够管理国家,处理政务,而自己则专注于如何从云中和九原郡向南进攻秦国。赵武灵王甚至伪装成赵国使者进入秦国,并且见到了秦昭襄王。除此之外,他还想趁自己在位时,协助赵何平稳过渡,避免政权交接引发动荡。 但赵武灵王的这一决定从政治角度来看非常幼稚。作为一国之君,他本应专心治理国家,而不是放弃政权去专注军事。没有强大的政治支持,单纯依靠军事行动终究会是空中楼阁。赵武灵王在这方面的误判,是他政治生涯的致命错误。 赵武灵王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一山不容二虎。他把王位禅让给了儿子,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政治上不能有两个中心。赵何虽然是赵武灵王的儿子,但他一旦成为赵国的国君,就意味着他是新的政治中心,而赵武灵王已经离开了这个中心。赵武灵王当了27年国君,熟知赵国的一切权力运作,但当他离开权力中心时,立刻就难以适应。这也导致了后来的争权斗争,赵武灵王无法适应失去权力后的生活,并因此做出了更多错误的政治决策。 第二个错误是军事只是政治的延续。赵武灵王让儿子负责政治,自己则专注于军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任何军事行动都应建立在政治的基础上,而军事的最终目的是为政治服务。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必然会导致协调不力,严重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赵武灵王的设想并不现实。如果赵何反对他的军事行动,赵武灵王又该如何执行呢?军事和政治必须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赵武灵王虽然在军事上有诸多成就,但在政治上则表现得极为幼稚。他犯了许多政治上的常识性错误,比如废长立幼、分裂赵国、引发兄弟内斗等。赵武灵王原来的太子是长子赵章,但他偏爱新王后吴娃,于是把赵章的弟弟赵何立为太子。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传统,容易引发动荡。最终,赵章因不满自己被废除太子之位而发动叛乱,虽然失败被杀,但这一事件成为了赵国政治动荡的开端。 赵武灵王的第二个严重错误就是尝试分裂赵国。在他将王位传给赵何后,赵武灵王开始怜悯长子赵章,想要封赵章为代王,而赵何则是赵王。这样一来,赵国就有了两个政权,显然是想分裂国家。虽然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施,但其意图本身就是极为危险的,极易被别人利用。赵章正是在田不礼等人的蛊惑下发动叛乱,直接导致了赵国兄弟内斗、父子相残,赵章被杀,而赵武灵王也因此被困沙丘,最后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的一生可以用32个字来概括:少年即位、临危受命、胡服骑射、开疆拓土、壮年禅让、分裂赵国、沙丘政变、惨被饿死。赵武灵王少年即位,开始时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但他成功开启了赵国的强盛。尤其是在他的领导下,赵国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改革——胡服骑射。所谓胡服骑射就是改变传统服装,学习胡人穿短衣短裤,以便更好地进行骑马射箭训练。这个改革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极具突破性。赵武灵王打破了传统,推动了军事的发展,特别是赵国的骑兵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赵国因此成功征服了中山国,收复了楼烦与林胡。 然而,胡服骑射的改革本身并不能完全被称作改革,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注重实用,吸收了胡人游牧民族的优势,增强了赵国的战斗力。赵武灵王利用这一改革,成功训练出了强大的赵国骑兵,形成了独特的军事优势。 赵武灵王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他却在政治上犯了严重错误。他将权力交给了儿子,自己只专注于军事,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分裂。赵武灵王的做法不仅无法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让赵国陷入了内斗和动荡之中。 赵武灵王的这些错误,最终使得他成为了天下人嘲笑的对象。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赵武灵王的政治失误导致了父子相残的悲剧,给赵国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