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1946年4月,沙岭战斗结束后,第四纵队的司令吴克华被调往其他岗位,上级决定将副司令胡奇才提升为司令,并空降韩先楚担任副司令。这样,胡奇才和韩先楚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共同领导第四纵队超过一年。然而到了1947年,情况发生了变化,韩先楚被调任为第三纵队司令,而胡奇才则被降级为第四纵队副司令。这个人事调整引发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从当时第四纵队副政委欧阳文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沙岭战斗中,第四纵队与敌人新六军的一个团发生激战,虽然我方兵力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但最终未能全歼敌人,反而造成了自方部队的较大损失。对于刚刚组建不久的第四纵队来说,这场战斗的失败大大打击了士气。在这个关键时刻,刚上任的副司令韩先楚意识到,为了恢复士气并减轻北满战区的压力,部队有必要再打一场胜仗,来牵制敌人,同时给士兵们提振士气。他决定将作战目标锁定在鞍山和海城,这里驻守的敌人是滇军60军184师。 在韩先楚的指挥下,第四纵队集结了两个师、两个独立团和一个炮兵团,准备进行作战。此时,胡奇才因为身体原因正在后方休养,因此没有参与前线的指挥。在鞍海战役中,敌军的一个师长和一个团共约2700人选择了投降。战斗结束后,胡奇才从后方赶回前线,亲自指挥部队将敌25师围困在新开岭。尽管第四纵队有两个师的兵力,而敌人则有一个整师,战斗仍然非常激烈。敌人虽然不是最精锐的部队,但毕竟是蒋中正的嫡系,作战能力和装备上都占有一定优势。 当时,第四纵队的兵力不到两万人,而敌人则有超过8000人。按照常理来看,这样的兵力对比不利于我方。为了确保胜利,韩先楚决定将兵力集中,争取在局部地区形成四倍甚至五倍的优势,从而大大提高战斗的胜算。尽管敌人在有利地形上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第四纵队通过多次冲锋,成功击败敌人,彻底消灭了25师,完成了战斗任务,并创造了四纵在东北部队中首次全歼敌一个整编师的纪录。 新开岭战役胜利后,胡奇才因身体问题再次返回大连休养。然而,南满战局形势急转直下,敌人调动重兵,向南发起了猛烈进攻,局势变得异常严峻。就在这时,七道江会议召开,讨论是否继续坚守南满。然而,由于各方意见分歧,最终只有韩先楚、政委彭嘉庆和政治部主任欧阳文三人出席了会议。第四纵队与第三纵队的合作逐渐增多,特别是在四保临江战役中,四纵队深入敌后,力图突破敌人的防线。尽管政委彭嘉庆因病未能参与指挥,战斗任务便落到了韩先楚肩上。最终,在第四纵队和第三纵队的一部分联合作战下,成功消灭了敌人一个师和一个团。 随着夏季攻势的到来,胡奇才重新回到了前线。东总部署了多个纵队进行作战,南满部队对沈吉林铁路的断点发起了进攻。在梅河口战斗中,韩先楚指挥的第10师与重新组建的敌184师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尽管敌人经过重组,战斗异常激烈,但最终第四纵队还是成功歼灭了敌人7000余人,取得了胜利。 战斗结束后,部队进入了休整阶段。随着秋季攻势的临近,上级决定对第四纵队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韩先楚被调任第三纵队司令,吴克华接任了第四纵队司令,而胡奇才则被降级为副司令。同时,由于身体原因,政委彭嘉庆也短期回到了后方休养。胡奇才再次前往后方接受治疗,直到1948年5月才回到前线。 从1946年1月第四纵队成立至1948年5月,胡奇才因身体原因曾三次离开部队,这也使得他在部队中的实际指挥时间非常有限。了解了这一点后,我们不难理解为何上级将胡奇才从司令降为副司令。毕竟,如果一名司令长期缺席,必然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在辽沈战役中,胡奇才被指派坐镇塔山一线。尽管战斗异常激烈,但敌人最终未能突破防线。塔山阻击战成为了解放战争三大阻击战之一,胡奇才凭借着出色的指挥能力成功确保了防线的稳固。战役结束后,他并没有随部队南下,而是再次返回后方休养,直到身体恢复。胡奇才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指挥官,政委彭嘉庆同样拥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尽管两人因健康问题先后离开了第四纵队的主要岗位,但这并非其他原因所致,而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未能支持他们继续在前线指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