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郭林祥担任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副政委时,接到了一个重要的调职通知。他需要在军政委和四川军区副政委之间做出选择。对于这个新职务,他倾向于加入作战部队,担任政委,直接前往战斗前线,亲自参与战斗。
从职务调整的角度来看,这一变化意味着他的晋升,从副军职升到正军职,算是一种显著的提升。如果他选择四川军区副政委,这将等同于平调,或者说是维持现状。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四川军区是一个省级单位,但实际上,直到1955年之前,四川军区并不是正军级单位,而是兵团级单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兵团同时兼任各省军区的职责。例如,第7兵团负责浙江军区,第10兵团负责福建军区,第5兵团负责贵州军区,第3兵团则负责云南军区。然而,四川军区的情况却比较特殊。在1952年之前,四川地区被划分为川东、川南、川北、川西四个区,这四个区域相当于四个省的管理单位。后来,四个区域合并成了一个新的四川省,建立了四川军区,由贺炳炎担任司令。 当郭林祥准备前往第16军担任政委时,贺炳炎突然找到了他,请求他留在四川,协助自己共同工作。虽然郭林祥在战时表现得比较低调,但在解放后的大西南军区,他却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导干部。起初,他担任川北军区副政委,但由于西南军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剿匪行动,这给了他展示能力的机会。与其他军事干部不同,郭林祥作为政工干部,非常注重政治工作,通过攻心为上的策略,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取得了显著的战果,赢得了军区领导的高度评价。 不久后,贺炳炎再次明确要求郭林祥参与黑山的剿匪行动。黑山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单纯依靠武力解决问题可能会导致民族关系紧张,因此上级希望他采取政治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的策略。考虑到郭林祥在这方面有丰富经验,他被任命为剿匪总指挥,负责整体调度,确保资源和兵力的供应。最终,他们成功完成了任务,中央领导对其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和表扬。 这也是贺炳炎多次挽留郭林祥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名从军队中成长起来的领导,贺炳炎毫无疑问具备军事指挥能力,而四川军区更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干部来协助他。由于政委李井泉忙于处理地方事务,无法顾及到军区的具体工作,贺炳炎多次邀请郭林祥,让他感到难以拒绝。最终,郭林祥决定放弃前往第16军的计划。贺炳炎甚至对他表示:“在打仗方面我可以豁得出去,但日常工作上,你得多帮忙。”那时,四川凉山地区依然存在匪患,而该地区恰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必须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式,动员当地群众共同参与。贺炳炎和郭林祥分别擅长战斗和政治工作,二者配合得相得益彰。经过多次战斗,他们一共打了13场,歼灭了超过1000名土匪,最终在1955年5月圆满完成了凉山地区的主要军事任务。 1955年4月,随着上级决定撤销六大军区,四川军区改名为成都军区,并兼任四川省军区。贺炳炎继续担任司令,李井泉为政委,李文清和何正文为副司令,而副政委则是阎红彦和郭林祥。郭林祥因此成为副军级少将中,最早被任命为大军区副职的将领。由于李井泉主要负责地方事务,军区的政治工作仍由郭林祥具体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