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浩胜:「宝安」地名的千年变迁
迪丽瓦拉
2025-11-09 03:02:16
0

很多人知道,宝安县是深圳市的前身,而宝安,也是深圳这块土地最古老的名字。但是,在1913年前的一些诗集、史料中,宝安却不是指现在的深圳。 这又是为何?

宝安缘由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晋皇室衣冠南渡,岭南移民开始增多。 随着人口的增多,岭南分郡势在必行。 在东晋建立的第14个年头,南海郡一分为二,在东部和南部分设东官郡。

宝安也是在此年从番禺县分设出来,辖今东莞、深圳大部、香港、澳门、中山和珠海大部分,地跨珠江口两岸。 作为东官郡的首县,宝安县城南头同时也承担了郡治的功能。 宝安名字的由来,最广泛的说法是源于县境内的宝山。

康熙《新安县志》中的宝山

《广州府志》记载:「宝山,在城北八十里,宝安县以此为名。」《新安县志》亦有记载:「邑地枕山面海,周围二百余里,奇形胜迹不一而足,而山辉泽美,珍宝之气聚焉,故旧郡名以宝安。」

宝山位于今天东莞市的黄江镇及樟木头镇,主峰海拔486.9米,凌空挺立,蔚为壮观。 据考证,宝山之宝,乃是银矿,古代曾在此开设银场,挖山取宝,故曰「得宝而安」,以宝安作为新县的名字。 不过,此处银矿元朝时已接近枯竭。 元大德年间,莞城人郑文德曾上书元成宗,言道宝山有银矿可炼银,朝廷便派人来勘察,结果失望而归。

除产银矿外,宝山自古还以瀑布而扬名。 在宋代,便有诗人张登辰写下《夜宿宝山》记叙宝山瀑布盛景,诗云:「堂虚四壁风萧骚,山激万窍声嘈嘈。」瀑布常年冲蚀,崖下大石被磨出大坑,形如巨瓮,水花从瓮中溅出,如芙蓉花一样,「宝山石瓮出芙蓉」的名声不胫而走。

清代是宝山风景全盛期,当地人自立了古刹、石瓮、灵鸟、仙床、龙潭、石井、厨洞、松径等八景。 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宝山大部分的人文景观不复存在,不过山色秀丽依然。

改名东莞

时间来到唐朝。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变,史称安史之乱。 两年后的至德二年(757),登基不久的唐肃宗李亨十分憎恶安禄山的名字,下令全国带安字的地名进行更改,宝安县改名东莞县,县城也同时迁到到涌(今东莞莞城),这是宝安县以东莞命名之始。

东莞名字的由来则有多种说法。 较为普遍的看法为莞草说。 天顺《东莞县志》记载:县名,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傍多产莞草,故名。 就是说,此地靠海,盛产莞草,而且位于广州之东,故名东莞。 而东官郡也是曾被称为东莞郡。

也有一种说法,东莞之名脱胎于旧郡名「东官」。 而东官之名则源于旧番禺盐官。 南海郡的番禺盐官与苍梧郡的高要盐官,为岭南所设的两处盐官。 有人认为,两处盐官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所以番禺盐官即史籍上所称的「东官」,番禺盐官的驻地即在「东官(莞)场」。

东莞(官)之名来源还有侨郡一说。 东汉末年,曹从原来山东地区的齐郡、琅琊郡中分出土地,设置了东莞郡。 有学者认为衣冠南渡后,东晋便在当时的南海郡侨置东官郡。 然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当时的政治中心附近已有三个侨置东莞郡(晋陵侨置南东莞,徐州侨置北东莞,安宜县侨置东莞郡),统治者又何必在被视作南蛮之地的岭南再侨置一个东官郡呢? 因此源于山东的东莞郡一说,笔者认为说服力并不强。

无论如何,至此开始,在官方称呼中,东莞县就此取代了宝安县之名。 但宝安之名就此就没人再提起吗? 当然不是。

留在民间的「宝安」

虽然在唐朝时就改名东莞县,但很多人还是习惯称此县为宝安。 除了有怀旧之情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莞盐场的存在。 东莞盐场位于现在的西乡南头一带,而此处的盐官也不归东莞县管理,到了明朝,随着东莞守御千户所及所城的建立,此时的东莞县辖区内存在有两个东莞城,一个是东莞县城,而另一个则是东莞所城。

《永乐大典》上的东莞县之图,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莞深港地区地图,图上记载有东莞所城与东莞县城

笔者认为,南头地名的诞生,亦有可能与这两个东莞城有关联。 在本地话中,「头」有指代方向的意思,南头或许是「南头(南边)那个东莞城」的意思。 万历《武功录》上载:「惠州以同知一人,春冬屯碣石,夏秋屯海丰; 潮州以同知一人屯潮阳; 雷州以同知一人屯通明; 廉州以同知一人屯永安; 琼州以同知一人屯海南; 广州以同知一人屯南头」上述所屯地名中,不是县名就是卫所名,唯南头例外,这有可能是作者为了避免歧义而用南头取代东莞(所),毕竟当时既有东莞县城,亦有东莞所城。

文人习惯称东莞为宝安,在东莞县一些旧志上可见一斑。 莞深港三地现存最早的县志是天顺《东莞旧志》,据史料记载,三地最早的县志则为元代皇庆元年(1312)四川资州人郭应木与东莞亭头人陈庚一起修的《宝安志》。 没错,这本元朝东莞县的县志以宝安为名。 明朝永乐年间,东莞人庄恭(皇岗水围庄氏的先祖)、陈义在续修县志时,也是沿用旧志之名,取名《宝安续志》。 到了正统年间,东莞知县聘请退休了的原南京礼部侍郎陈琏纂修县志,定名《东莞县志》。 至此,之后的东莞县志都叫《东莞县志》,不再以宝安为名。 但陈琏在《东莞县志》的序言中依然写:「因念宝安为广壮邑,地大物伙,文献之盛于古昔,志之修其可后乎。」

陈琏不止这一次给书籍做序时用宝安来代替东莞,在《罗浮志序》开篇,他就说:「予家宝安,去罗浮百里而近。」陈琏还编辑过一本书籍,收录了东莞当地诗人的诗集,取名叫《宝安诗录》。 在陈琏的文集《琴轩集》里收录不少他给东莞县一些大家族的族谱写的序,这些序里有不少注明为宝安,比如宝安椎山黄氏、宝安赵氏、宝安何氏等。 因为被冠宝安之名,很多资料都把这些家族当成是深圳的,有些机构甚至会画蛇添足,将「宝安」改为「新安」。

明朝时期,东莞县评出了八景,冠以宝安八景之名。 而这八景,都在今东莞市境内。 陈琏、陈靖吉均有《宝安八景诗》流传于世。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东莞知县郭文炳将自己的俸禄120两捐了出来,在莞城德生桥之东(今东莞中学南区西南角)建了一家义学,取名为宝安义学。 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沈曾同将宝安义学迁至卫守旧衙(今东莞中学北区正门西部),改名宝安书院,并撰写了《宝安书院碑记》。 同治七年(1868),有东莞商人在新安县城设立商会会所,名曰「东莞会馆」,而此会馆有另外的称呼——宝安公所,现南头古城内重建的东莞会馆里,仍有修建「宝安公所」时的四块石碑。

民国七年(1918)所刻的宝安古墟碑(图源于“荔香大朗”)

直到民国初年,在大朗镇水口村与蔡边村交界处的保安古墟,依然写作宝安古墟。 上世纪30年代,东宝两县争夺观澜墟时,东莞在写给省里的公文时,还略有不满地表示,查宝安县名,系东莞旧称。

「新安」亦是「宝安」

明朝中叶,东莞县周域流民盗寇一时猖獗,海贼外患不断。 应地方官绅的强烈要求,万历元年(1573),朝廷析东莞县南部,设新安县,辖区包括现在的深圳市的大部分及整个香港特别行政区。 分置的新安县县治位于东莞守御千户所,也就是现在的南头城。 新安之名的来历,现在较为广泛的说法为源于「革故鼎新,转危为安」,《新安县志》也是取此一说。 但有学者认为,应先有新安之名,而「革故鼎新,转危为安」是后人赋予的县名含义,新安之意应为「新宝安县」的意思,以区别旧的宝安县。

因为新安县是由东莞县分出去的,因此当时不少东莞人将新安视为宝安故地。 在这段时间内,东莞依然有人称宝安,新安在县志中也会提及「宝安旧名」。 而在如今深圳许多家族明清两代老族谱上,也经常可见「宝安」字眼。 如《维则堂黄氏族谱》(北头村)记载,「于元代至元年复迁宝安南头而定宅焉」(明弘治八年序); 罗湖袁氏最早的族谱亦称《宝安袁氏族谱》(现存有明宣德五年之序)。

清朝时期,新安也有以宝安为名的学校——宝安书院。 据《新安县志》所载,宝安书院是新安县建立后最早的一座颇具规模的书院,位于县城东门外学宫左,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县丁发棠所建。 后日久倾圮废,嘉庆五年(1800)改建为水仙庙。

民国三年(1914),新安县由于与河南省新安县重名,改回1100多年前的古县名宝安。 从此时起,宝安县就成为1573年成立的新安县的「新名字」,而东莞那边也渐渐地没再用宝安指代自己,大朗的「宝安墟」最终也变成了「保安墟」。

由于两县历史上关系密切,所以直到1949年以前,宝安县还经常被拿来与东莞绑在一起,被称为「东宝」,有「东宝抗日游击队」、「东宝工农革命军」、「东宝行政督导处」等。 甚至1950年11月,宝安县成立第一个侨联机构时,也叫「东宝归国华侨联谊会」,到1952年3月才更名为「宝安县归国华侨联谊会」。

宝安这个名字,对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一带的原居民(指祖先于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前已在新界各村定居者以及其后人)来说,也是融入到他们基因里面的。 直到现在,新界的原居民的祖籍一栏,仍会被写作「广东宝安」。

1979年,国务院决定,撤宝安县,成立深圳市;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次年复置宝安县,辖深圳市除特区外的其他地区。 1993年,宝安县再次撤销,成立宝安区及龙岗区。

做个假设,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话,非常大的可能,现在的东莞会叫宝安,而宝安会则因东莞盐场以及东莞守御千户所之故,被叫做东莞。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来源:香港商报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崛起之路可谓一目了然。从一个长期封闭的岛国,到逐步扩展自己的势力,日本在近代史...
原创 历...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太监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侍从,他们承担了许多重要职责,深得皇帝信任。虽然在生理上经历...
原创 4...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1946年4月,沙岭战斗结束后,第四纵队的司令吴克华被调往其他岗位,上级决定将...
泛舟赏菊 沪上今昔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行书上海二日游诗二首(书法) 陆深(明代) 上海博物馆藏 【藏...
原创 他... 1963年,杜平从沈阳军区副政委升任南京军区政委,并排在了第七位。当时南京军区设有七位政委,这让人不...
原创 朱... 1955年初,拟定的授衔名单提交给朱德审阅。细心的朱德在中将名单中发现少了一个人,经过一番询问才得知...
原创 正... 提到三国名将,99%的人会脱口而出:关羽、张飞!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颠覆认知的真相,翻开正史《三国志...
原创 亚... 目前与我国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一共有13个,其中12个与台湾保持所谓的外交关系,另外1个是不丹...
原创 他... 1954年,郭林祥担任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副政委时,接到了一个重要的调职通知。他需要在军政委和四川军区副...
原创 三...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联合废除了晋国的晋静公,并将晋国最后一部分土地瓜分。晋静公被迫迁往普通...
原创 赵...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国君之一,他主导了赵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胡服骑射,使得原本较弱...
郑浩胜:「宝安」地名的千年变迁 很多人知道,宝安县是深圳市的前身,而宝安,也是深圳这块土地最古老的名字。但是,在1913年前的一些诗...
原创 周... 周瑜与诸葛亮,经常被拿来对比,尤其是那句“既生瑜,何生亮”,似乎表明了诸葛亮在三国中的至高地位。然而...
原创 如... 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有着漫长的一段时间,中国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习和仰慕。...
原创 陈... 在中国历史上,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一个真实写照,许多朝代的建立,都是以无数功臣的牺牲为代价的。皇帝们为了...
原创 “... 他是日本帝国最后的“陆军大酱”,也是“玉碎战术”的代表人物。自杀式战机、自杀式鱼雷、自杀式导弹等各种...
原创 毛... 一位农民出身的教师,如何培养出一支能够横扫千军的将领团队?从井冈山到抗美援朝,毛泽东的军事智慧在这些...
原创 宋... 赵匡胤统一天下后,为了确保后代能够秉承正确的治国理政方针,他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三条祖训。碑文中明确告...
原创 中...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四位人物可以真正被称为“天命之子”,他们的崛起可谓传奇。与通常的世袭贵族或天...
原创 地...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地府是亡灵最终的归宿之地,是一个拥有严格秩序和独特审判体系的地方。在这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