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大会,许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受邀参加。在众多领导人中,有一位年逾百岁的领导人,他就是现存唯一的一位中共一代领导人——宋平同志,享年104岁。 宋平于1917年出生在山东莒县。1934年,年仅17岁的他考入北平大学农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在战乱的年代,宋平辗转就读了四所不同的高校,艰难的求学过程深深地培养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许多高校选择南迁,宋平却没有随大流,而是坚定地前往延安,进入中央党校马列学院学习。
毕业后,宋平留在延安,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曾在马列学院、南方局、新华社等多个单位工作,并且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他还曾担任周恩来同志的政治秘书,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这些经历对他日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7年,宋平被派往东北,为东北根据地的建设提供帮助。与中央领导同志共事的经历,让他掌握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宋平曾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重要职务。1972年,他调任甘肃省委书记,开始主政甘肃。上任后,他立即提出要端正干部作风,并且注重治理官员的不正之风。 当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许多商品的供应无法满足民众需求,人们买东西常常需要凭票。尤其像自行车、缝纫机等商品,都有配额限制。由于配额有限,人们往往通过关系走后门来获得这些物品的指标。 得知这一情况后,宋平果断下令严禁此类行为,并要求一切按正常程序办理。他对领导干部滥用职权,享受特殊待遇的现象表示强烈反对。有一次,宋平的家中保姆年事已高,视力也不好,但还需要为宋平夫妇缝补衣物。于是,保姆向警卫员请示,能否买一台缝纫机。警卫员立即与商业部联系,很快便得到了一个指标。宋平看到家中的缝纫机后,立即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他不仅严厉批评了警卫员,还要求他把缝纫机退回,并让相关商业部人员进行反省。 1973年春,甘肃中南部遭遇严重旱灾,宋平立即前往灾区查看情况。然而,当地公社安排了丰盛的饭菜来招待他。宋平看到灾区民众生活困苦,学校孩子们面黄肌瘦的样子,心情十分沉重。他拒绝了饭桌上的肉和鸡蛋,说:这里大旱,社员都很苦,你们的饭我吃不下。当地的负责人虽然感到尴尬,却还是劝他吃一点。饭后,宋平掏出50元钱当作饭费,负责人感动地说:这顿饭不值这么多钱。回到甘肃后,宋平迅速向省委汇报灾情,并提出了多个紧急救灾措施,确保灾区人民顺利度过了这次危机。 宋平主政甘肃期间,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他亲自走访田间地头、工厂班组,不仅绕开地方政府事先安排的访问点,直接与群众交流,还时常了解农民的真实困境。1978年夏天,在临洮县视察时,他通过与农民的交谈,了解到了许多民众的困难。在会议上,他详细地提出了这些问题,参会的干部和群众都对他深刻的了解感到惊讶,纷纷表示:宋书记就像生活在农民中间,什么都知道。 1979年,宋平出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他特别关注农业和农村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与农民座谈。在了解情况后,他提出了还权于生产队的改革措施,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自由,这使得农村经济焕发了新的活力,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然而,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干部对这些改革措施犹豫不决,迟迟不敢实施。面对这些阻力,宋平总能巧妙化解。他在1981年时回到国家计划委员会,推动改革开放,逐步将一些项目的建设下放给地方,并放宽审批权限。这些举措体现了他简政放权的思想。 此外,宋平在担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期间,也对社会避孕、优生等服务进行了大力推动。他关心西北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植树造林和治沙等问题,尽管他并非这方面的专家,却始终坚持参与相关会议,并发表讲话,积极推动这些事业的发展。 退休后的宋平过上了低调的晚年生活。除了偶尔出现在国庆等重大节日的公开场合外,他平时喜欢看书读报、散步,并且和妻子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他多次资助贫困孩子上学,并且亲自给孩子们写信,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每当捐款时,他总是叮嘱不要透露捐款人是谁。 晚年,宋平常常接待一些特殊的来访者,其中就包括青年支教老师。他鼓励这些年轻人坚守教育一线,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并说道:不要小看你们‘下乡’啊!要像一粒种子在那里生根发芽……带你们村里的孩子去县城走一走,如果不能带全班,那就带几个,记得带上干粮。通过他的言语,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工作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年轻教师的鼓励。
上一篇:邓孔昭:施琅其人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