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6年,大清朝建立,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对清朝皇帝来说,他们的目标是使自己的政权稳固、长久,甚至希望能够千秋万代。因此,清朝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把权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清朝建立后的几十年里,凭借强有力的治理,国家逐渐富强,民众安定,国力不断增强。面对各地不断爆发的起义,清朝从未尝试过宽容和妥协,而是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迅速消除了各地的叛乱。在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中,总督制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清朝的总督体系中,除了河道和漕运总督的权力较小外,其他总督的权力几乎不受限制,拥有极大的权力。他们不仅掌握了地方的军权,而且统治的范围十分广泛,真正掌握实权的往往是这些总督。虽然个别总督有时会被架空,但他们的影响力依然非常巨大。 **一、六大总督** 如果清朝继续存在下去,这些总督的权力只会越来越大,并且他们将会对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随着溥仪退位,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的退位标志着大清朝的结束。那么,这些权力掌握在手的大臣们的命运如何呢? 先来看直隶总督。在溥仪退位时,直隶总督的职位由张镇芳担任,这个位置至关重要。作为九大总督之一,直隶总督负责管理京城及周边地区,是清朝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张镇芳的政治立场相当不坚定,曾经作为清朝的亲信,协助清朝打击袁世凯。但后来袁世凯上台后,他又成为了袁的亲信。张勋复辟时,他又转而支持复辟,最终复辟失败后,张镇芳被捕入狱。 接下来是东三省总督,这个位置管理的范围包括吉林、奉天和黑龙江三省。这个地区是清朝的发源地,朝廷一向高度重视。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东三省一度被朝廷限制关内人员进入。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非常忠诚于朝廷,但由于当地经济较为贫困,百姓生活困苦,起义的风险相对较低。东三省多是游牧民族,生活以部落为单位,因此管理相对简单。溥仪退位后,赵尔巽面临的压力也很大,最终在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他选择投降。后来他被安排编写《清史稿》,失去了过去的权力,过上了平凡的生活。 再来看两江总督,这是九大总督中最富有的一个,管辖的范围包括江西、江苏和安徽等经济发达地区。两江地区经济繁荣,城市富庶,因此两江总督的权力也非常大。当时的两江总督是张勋,他一直怀有复辟帝制的野心,并非单纯支持清朝,而是想通过推翻清朝自己称帝。虽然他曾提出复辟,但遭到全国民众的反对。无奈之下,张勋逃往国外,后来被国民政府赦免回国,最终在天津度过余生,因病去世。 在这些总督中,最为悲惨的当属两广总督张鸣岐。虽然他是两广的总督,但当时两广地区的武装力量强大,他的实权几乎被架空,很多事情无法有效执行。溥仪退位后,张鸣岐看到形势不妙,立刻卷款逃跑。日本侵略中国时,他投靠了日本,成为汉奸。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死于非命,结束了自己充满争议的一生。**二、两大满人总督** 闽浙总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负责福建和浙江两地。虽然这两地的经济不如两江地区发达,但依旧富庶,且基础设施较好,能够担任这一职务是一项幸运。由于闽浙地区的政治和经济重要性,清朝政府特意安排了满洲人来担任总督,松寿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任内积极参与平定起义,并在与起义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成为殉国的总督。 与松寿相比,湖广总督瑞澄的表现则差得多。瑞澄同样是满洲人,但他的能力和胆略远不及松寿。湖广地区曾多次发生起义,起义者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在这一片动荡的地区,清朝政府本希望满洲人能够稳住局势,但瑞澄未能有效应对局势。当辛亥革命的爆发临近时,瑞澄收到了起义军的名单,包含了大量准备叛变的官员。尽管谋士建议他提前抓捕这些叛徒,瑞澄选择了其他方式,结果未能及时控制局面。最终,当起义爆发时,他选择了逃跑,放弃了自己的责任,给清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耻辱。逃跑后的瑞澄不仅丧失了所有财产,最终死于病中,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三、总结** 除了以上几位总督,清朝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总督。例如,曾任陕甘总督的官员,在溥仪退位后曾考虑过复辟,但最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最后因病去世。四川总督在任内残酷镇压保路运动,最后被捕并处决。还有一位云贵总督,地处贫困地区,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辛亥革命后,他仅仅担任了短短一周的国务总理,成为了短命总理。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九大总督,随着溥仪退位,基本上都没有好的结局。无论曾经多么显赫,最终都难以改变命运。可以看出,个人的能力再强,也需要有一个适合的历史舞台,否则再大的抱负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