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深知,只有培养出真正的优秀人才,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保持繁荣稳定。为了选拔和培养这些人才,他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精心的调整。
在洪武四年,朱元璋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他将乡试的考试频率从每三年一次改为每年一次,以应对朝廷对官员需求的不断增加。这项改革给了广大考生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似乎考入官僚体系的门槛变得更加宽松。然而,朱元璋出人意料的考题设置,却让所有考生都感到迷惑与不安。 考试当天,按照朱元璋的指示,侍卫们在大殿中摆放了三筐稻谷。面对这一情景,满座的考生们都感到困惑,不知道这一场景的真正含义。而站在一旁的刘伯温却立刻变得凝重,他早已看出这背后隐藏的深意。 这三筐稻谷的来源各自不同:来自扬州的稻谷颗粒饱满,色泽鲜亮,显示了丰收的喜悦;而太仓的稻谷则发霉了,显然是因为储存不当;最让人震惊的是,军仓中的稻谷竟然夹杂了稻草,显然是有人故意掺杂,用以掩盖贪污侵吞的事实。这一切引起了所有考生的注意,同时也展现了朱元璋的考题意图。他通过稻谷的质量来检验考生对国家事务的敏感度和判断力。粮食质量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活,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往往依赖于对粮食问题的重视和处理。而那些只会书写,不关心实际事务的考生,怎能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呢? 刘伯温对这一切早有预感。他知道,这次考试不仅仅是对考生的考核,更是对一些官员的警告。朱元璋与他多次讨论过近期的稻谷收成问题,知道其中存在的种种不正之风,这三筐稻谷背后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简直一目了然。 考试结束后,结果如同刘伯温所料,那些对稻谷质量做出错误判断的考生纷纷被淘汰,而负责军仓的中军都督府司被当场斩首示众。至于太仓的守将,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丢掉了官职。 朱元璋深知,类似的事情让他下定决心暂停科举考试。他明白,选拔人才不仅需要考察考生的学识,还要看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与敏锐的判断力。史料中有记载,朱元璋曾两次暂停科举考试,第一次停办长达十年之久,这也反映了他对当时士人素质的强烈不满。在这次殿试中,朱元璋通过稻谷的考核方式,揭露了许多官员的腐败与失职。 刘伯温非常了解朱元璋的性格,他一看到稻谷,就预感到这场殿试将充满血腥的气息。朱元璋灵活应变、不拘一格的行事风格,在这场考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考生和官员们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得到了深刻的警示。 十年之后,科举考试恢复了,考题设置也逐渐贴近实际,开始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来看,朱元璋的这次考题设计,不仅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更是对国家官员的一次深刻警示。这种注重实际问题的考核方式,也成为了明朝科举制度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