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本报记者 李 筱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让隐蔽战线英雄吴石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而在现实世界里,有一位研究者用了22年时光,与时间赛跑,从历史的尘烟中一点点拼凑、还原出吴石的完整形象。他就是《冷月无声——吴石传》的作者郑立。近日,本报记者专访党史研究专家郑立,听他讲述那段为英雄“填空”的艰辛岁月,以及他眼中吴石精神的真正内核。
缘起:一份“空白”的委托
2003年春天,一份特殊的委托落在了郑立的案头:整理吴石将军的生平。他很快发现,自己面对的几乎是一片“历史的真空”。“那时,关于吴石将军的公开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正是这片空白,激发了郑立作为研究者的使命感。根据单位的研究意见,他开始接触吴石将军的后人以及当年的知情人士,从此踏上了这条漫长而艰辛的追寻之路。
2004年秋天,郑立专程前往北京香山福田公墓。吴石将军汉白玉墓碑上250余字的碑文中,“功垂千秋”四字背后是波澜壮阔的一生,站在墓碑前,郑立深受震撼。“那时我便下定决心,”郑立回忆道,“要让这位为民族统一大业血洒宝岛的无名英雄,彻底走出历史迷雾。”
研究之路,从零开始,步履维艰。郑立用“被屏蔽的人物”来形容初期的困境,“两岸的材料都非常少,而且当时幸存的当事人,很多都已离开。”更棘手的是,那些尚在人世的知情者,出于职业的保密观念,不愿重提往事。
协助吴石与中共上海局驻港负责人联络的华东局交通员何嘉便是其中之一。“她始终不愿意接受我的采访,觉得做了应该做的事,没必要再讲。”郑立前后历时四五年,最终通过何家家属的协助,于2009年5月在北京密云见到了她。
回忆起那一刻,郑立依然充满敬意:“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但对自己的工作守口如瓶。她觉得那些是‘心中永远的秘密’。”这次采访虽然艰难,却让郑立更加敬佩这些隐蔽战线的英雄。“他们的拒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信仰。”
这次艰难的采访,正是郑立2200多个日夜一点一滴“破局”的缩影。他的执着与对史实的极致追求,最终感动了许多当事人和家属。他们从拒绝到信任,甚至与郑立成为朋友,共同支持他完成这部英雄传记。
还原:从“戎马书生”到“向死而生”
通过22年的研究,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吴石形象在郑立心中清晰起来。先是8年伏案,《冷月无声:吴石传》第一版于2012年问世。2018年第二版出版,2025年经修订再版。这本书从北伐时期的少年吴石写起,完整还原了他从抗日儒将到潜伏英雄的人生轨迹。
研究中,最打动郑立的是吴石超越了党派立场,展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
“他明知去台湾是向死而生,却依然义无反顾。这种选择非常纯粹和坚决,是为了祖国不再分裂。”郑立说,《沉默的荣耀》剧中所展现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正是吴石敢于与旧阵营决裂、抛弃荣华富贵的真实写照。
郑立特别提到一个细节:狱中光线昏暗,吴石在视力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仍坚持阅读中国文学史。“他有个印章叫‘戎马书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以及由此生发出的家国情怀,始终没有变。”
从“戎马书生”到“向死而生”,吴石的转变并非偶然。“他本身是一个爱国者,非常有正义感。他讲‘国民党必亡,不亡没有天理’。他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和人民的伤痛,认识到国民党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辛亥革命元老何遂作为关键“引路人”,在1947年于上海锦江饭店的密室中,陪同吴石见到了中共中央上海分局书记刘晓,正式确立了吴石为党工作的方向。
此外,今年新版《冷月无声:吴石传》中新增的珍贵文献,如吴石遗孀的书信,展现了英雄有血有肉的一面。“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是个大英雄,在家人面前他是一个大丈夫、好父亲。”郑立说。
求真:史实顾问的坚守与“铺路人”的角色
2017年,《沉默的荣耀》剧组邀请郑立担任史实顾问。他将自己定位为“铺路人”——“我向剧组提供历史信息的基本框架。”剧中吴石在渡江战役前后传递关键情报、福州战役、聂曦从容就义等核心情节,均以传记的翔实记载为蓝本。
对于观众最为关注的吴石身份问题,郑立依据扎实考证给出了明确答案:“除了1973年的结论以外,我也找相关部门得到确认,他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传说的中共秘密党员。”他强调,正因如此,吴石作为国民党党员,民联成员,却能超越党派,“心向光明,与中共同舟共济”,更显其精神的可贵与选择的纯粹。
对于《沉默的荣耀》的热播,郑立坦言“完全出乎意料”。作为剧本审读和审片参与者,他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我的传记是历史研究,追求的是确切的史实;电视剧是艺术创作,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确有艺术加工成分。”他提醒观众,二者载体不同,不可简单对比,希望观众不仅能欣赏剧集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功,还能追剧寻史,通过传记等史料了解更丰富的历史。
让郑立欣慰的是,剧集引发了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的关注。“特别是两岸青年都在追剧、讨论,这说明我们成功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新角度。”
心愿:让英魂回家,传承英雄精神
《沉默的荣耀》热播后,郑立心中最迫切的愿望愈发强烈——让英魂回家。他特别提到吴石的副官、同样牺牲在台湾的聂曦。“聂曦烈士的遗骸至今还在台湾,已经75年了。我的能力有限,但我希望海峡两岸的有识之士一起努力,尽早让英雄回家。落叶归根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
谈到未来,郑立的视野越过当下的热度,看到了更深远的意义。“吴石将军应该成为连接两岸的一座桥梁、一张共同的名片。”他呼吁两岸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共同深入研究隐蔽战线中的历史故事,传承这些为隐蔽战线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精神。
2024年底,郑立启动了《冷月无声——吴石传》的第二次修订,于今年秋天再版。他深知,吴石身上还有许多待解的历史“密码”,但他相信,沉默的荣耀终将被时代铭记,冷月无声,却照耀着共同的归途。那轮圆月,寄托着一个民族对团圆最深的企盼。
延伸阅读
记者:请问您最初是如何关注到吴石将军的故事并决定为他立传的?
郑立:我原来在党史部门工作,了解到吴石将军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根据单位研究的意见,我开始接触吴石将军的后人,逐步关注隐蔽战线烈士的情况。后来离开岗位,作为一种情怀、一种热爱,我仍旧在业余时间继续做这项工作。
记者:在您心中,吴石将军最闪光的精神是什么?
郑立:我们不能以某一阶段的生活标签来看他,而是看他最终的价值皈依。他明知去台湾是向死而生,这种选择是基于对历史潮流的洞察和坚定的追随。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得失、集团利益的宏大格局,是纯粹的爱国主义。
记者:您认为吴石将军的精神对两岸青年有何特殊意义?
郑立:我觉得《沉默的荣耀》这部剧和我的书,为两岸青年观察吴石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相信每位青年自有判断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那种为了国家不再分裂而作出的纯粹选择。
《团结报》持续多年关注两岸文化交流,在祖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希望《团结报》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吴石将军事迹的宣传,通过充分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吴石将军的事迹,凝聚两岸有志于祖国统一事业的人,一起为崇高的目标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