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士兵种类主要分为三种:兵、勇和卒。 所谓的兵是指正式在编的军队,他们领取国家的薪俸,主要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 勇则属于临时招募的士兵,打完仗后就会回到家里种地或做其他工作,他们不在编制内,所以不领取固定的工资,典型代表就是湘军和淮军。 而卒则是长期驻守在各地的士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他们一般不参与前线战斗,但有工资,并且如果需要外派作战,还会有额外的出差津贴。 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朝的正规军就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然而,由于腐败严重,士气低落,这些正规军已经不堪一击,甚至在与太平军的对抗中屡屡失败。面对这种局面,清朝不得不急于想办法进行调整。于是,名不见经传的勇便应运而生,这些士兵多是农民、手工业者以及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 这些临时招募的勇兵,虽然名为杂牌军,但他们的战斗力往往远远超过了正规军。左宗棠手下的三万杂牌军就是典型的代表。所以,对于太平军来说,正规军并不可怕,反而这些杂牌军才是他们最强大的对手。
天京事变发生后,石达开因不满太平军内斗,带领约30万太平军转战西南,前往江西、福建、浙江等地。虽然石达开此举带有一定的赌气成分,但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避免再度爆发内讧,尽量保留太平天国的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石达开所带领的30万太平军,其实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人数远不足这个数字,顶多只有十几万。对于清军来说,这是消灭太平军的一个大好机会。 清军并未放松警惕,始终紧追石达开,确保其无法喘息,石达开带领的部队被清军穷追猛打,几乎没有任何休整的机会。 在西南的浙江和福建无法开辟出根据地后,石达开只好无奈地向湖南进军,准备占领湖南的腹地宝庆,并通过湖北进入四川,利用川蜀的天险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1859年,宝庆会战爆发。宝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石达开率军对宝庆实施三面包围,采用了围而不攻的策略,打算通过消耗战迫使城中的湘军自动撤退。当时宝庆的守军只有三万人左右,清朝方面并不看好会战,甚至已做好宝庆失守的准备,命令曾国藩提前派兵布防四川,防止太平军进入川蜀。 然而,会战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石达开围攻宝庆三个月后,最终决定撤军,宝庆守住了这座城市,清军以胜利告终。 石达开原定的入川计划彻底失败,太平军只能退回广西。 那么,拥有十余万兵力的石达开,为什么在宝庆会战中,没能攻下仅由三万清军把守的宝庆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太平军的后勤保障严重不足。 石达开自天京出走后,军队的后勤补给问题日益严重,长时间无法得到充足的粮草支持,使得太平军围攻宝庆三个月就已经达到极限。第二个原因是战略战术的失误。 在攻打宝庆时,石达开将部队分成两路,由赖裕新等人分兵配合进攻。这本是一个合理的战略,但由于太平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士兵的战斗力已经大幅下降,分兵作战后,原本的兵力优势消失,反而被清军逐一击破,导致部队陷入被围困的困境。 在围攻宝庆的过程中,太平军失去了后援,成为孤军奋战,陷入了困境。 与此同时,清军的增援部队陆续从各地赶来支援。比如,湘军将领李旭宜得知宝庆被围后,立即放弃了原本的攻打计划,带领精锐部队赶往宝庆支援,这进一步加剧了太平军的困境。 此外,石达开所采取的围而不攻的战术,也注定了太平军最终会失败。如果石达开能够集中兵力,速战速决,或许宝庆并不是无法攻破的铁板一块。 综上所述,宝庆会战石达开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依然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战略、战术和后勤问题外,太平军士兵的素质、士气以及军心等方面也远远不如清军中的杂牌军。 最终,胜利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方面的失误或短板,都可能导致局势逆转,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