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瓘之所以在三国时期能够轻松干掉三大名将,并不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能力,而是因为他背后有强大的支持,特别是司马昭的庇护。实际上,卫瓘的角色更像是执行者,他的任务是执行司马昭的意图。至于最后,卫瓘死于女人之手,这恰恰暴露了他的无能。他曾经做过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但那只不过是在司马昭的庇护下狐假虎威的表现罢了。
卫瓘(220年-291年),字伯玉,出身于曹魏的名门望族,是曹魏尚书卫觊的儿子,属于典型的官二代。他在曹魏后期担任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封菑阳侯。西晋建立后,卫瓘被任命为征东大将军,因战功晋升为菑阳公,后还曾担任过尚书令、侍中、太保等职务。随着晋惠帝即位,他与贾南风争权失败,最终全家被满门抄斩,享年七十二岁。总体来看,卫瓘在前期确实有一定的谋略和统兵能力,但最大的失误就是没能成为国丈,权力斗争中被杀,早期智勇双全,后期则一无是处。 卫瓘的辉煌时刻是在他代表司马昭赴蜀地处理善后工作时。他亲自处理了钟会、邓艾这两员曹魏的主帅以及蜀汉名将姜维,稳定了当时动荡不安的成都局势,让司马昭和司马炎父子十分高兴。因此,司马炎也才决定让卫瓘担任托孤大臣。这一事件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尽管卫瓘担任的是武将职务,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军事人才,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文官,整个一生几乎没有真正的领兵打仗经验。那么,为什么卫瓘能够干掉这三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呢? 公元263年,邓艾与钟会两位大将出征蜀地,卫瓘带领千人随行。司马昭派卫瓘作为监军,监督两位大将的行动,地位高于他们。司马昭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邓艾和钟会心生不信任。在灭蜀之后,邓艾凭借立下的赫赫战功,被加封进爵,而钟会对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荣宠十分不满。加之姜维的挑拨和钟会对司马昭的不满,钟会企图谋权自立,甚至有意图背叛。而钟会向卫瓘透露,邓艾独断专行,建议卫瓘借朝廷之名除掉邓艾。但卫瓘心中明白,这不过是钟会借刀杀人,自己若答应,反而会成为钟会的刀下之人。尽管如此,由于手中没有军队,卫瓘只能暂时接受了钟会的提议。 当卫瓘到达成都后,他以监军身份召集邓艾的部下,并假称皇帝有命要捕捉邓艾及其家族,只有邓艾父子会被问罪,其他人则不追究。但凡与邓艾父子同行的,都要满门抄斩。卫瓘通过这种策略成功动员了邓艾的部队,这也证明邓艾的父子并没有叛变的意图,而曹魏朝廷的威信依然存在。卫瓘利用这个机会,直接冲入邓艾府邸,将邓艾父子一举斩杀。实际上,邓艾父子死得非常冤枉,因为钟会得知邓艾父子被杀后,立即发动了反叛,但他的反叛并没有实际行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造反(后来的历史证明,卫瓘有意诬陷钟会)。钟会没有对卫瓘采取任何行动,只是勉强地继续维持表面上的合作。直到卫瓘故意装病骗过钟会,最终通过一场突袭,将钟会和他的部队一网打尽,钟会也因此被杀,姜维也同样丧命。卫瓘能够顺利干掉这三员大将,一方面是因为他个人能力不差,另一方面,军队听从卫瓘的指挥,主要因为他代表的是曹魏的权威。而邓艾、钟会的死,更多源于他们自己过于自负和嫉妒心重,不仅与司马昭产生了冲突,还无视了卫瓘的警觉。可以说,他们的死亡并非单纯是卫瓘的手段,而是因为司马昭的指令。至于姜维,则是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成了冤枉的牺牲品。 在司马炎篡位后,卫瓘得到了重用,一度被考虑让他的女儿嫁给司马衷成为太子妃。然而,这个计划最终被贾充搅黄。如果卫瓘真的成了国丈,或许历史会有不同的篇章。但在司马炎晚年,卫瓘与外戚杨骏(司马炎的岳父)关系不好,处于政治边缘。为了避免和杨骏的直接冲突,卫瓘只能装病避居家中。随着司马炎去世,晋惠帝司马衷继位,杨骏开始辅政。公元291年,杨骏与皇后贾南风的矛盾激化,杨骏被楚王司马玮谋杀。在这种局面下,卫瓘与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佐政务。但由于贾南风有意掌控朝政,而卫瓘成了她最大的障碍,最终,贾南风便下令杀害卫瓘全家。卫瓘虽然资质出众,但显然在朝堂的权力斗争中并未占得先机,最终死于贾南风之手,这也算是他命运的一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