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倪玉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特殊月份,我走进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这份由《雷锋》杂志精心安排的参观之旅,承载着超越寻常的历史重量。这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庄重回望,更是对和平未来的深刻启迪。"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砥砺前行、开创未来" 的信念在心中愈发清晰,每一位有爱国情怀的国人都当珍视当下,聚力同心铸就祖国的强盛根基。
从雷锋学院出发,大巴车穿行不到半小时便抵达了位于新抚区宁远街 43 号的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黑色大理石上“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九个银色沉稳肃穆大字非常醒目,大门左侧立柱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静静矗立,无声诉说着此处的过往历史。7辆大巴车依次驶入院内,停靠在悬挂着“抚顺战犯监狱”“抚顺战犯管理所”两块白底黑字牌匾的红砖门庭前旁边,大家下车步入走廊,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随即开启。
导游介绍说,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陈列馆,设有改造日本战犯、末代皇帝溥仪专题及战犯生活区复原场景三大主题展区,其历史脉络可追溯至1936 年,日本侵略者为了关押抗日志士在此建造“抚顺监狱”;1946年国民党政府接收后改称“抚顺模范监狱”;1948年抚顺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辽东省第三监狱”;1950年6月,这里正式成为“抚顺战犯管理所”,开始收押日本战犯、伪满战犯及国民党战犯,这里先后关押改造了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在内的 1000 余名战犯,用实践书写了人道主义的传奇;1976年旧址移交边防局,更名为“761 管理所”;直到1986年,才正式对外开放;2008 年,政府再次投资对旧址全面修缮,新增现代化展厅。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至今仍是世界上现存保护最完整的二战后战犯关押改造场所。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战犯生活区复原区,监舍的铁床、医务室的器械、食堂的炊具无不还原着当年的场景,部分区域还设置的“沉浸式改造体验”项目,让历史的触感愈发真切。走廊纵横交错,参观人群自觉跟随导览引领的路线一边听介绍一边缓步前行,所见所闻让耳畔不时听见历史的回响。这里既是佐证日本侵华罪行的实物档案库,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和平宣传的重要基地。
20分钟左右,便行至改造日本战犯历史陈列馆。序厅中书本造型的中英日文前言迎面展开,背景墙上的特殊数字镌刻着岁月的印记。陈列馆里面的展览围绕“接收关押”“教育改造”“正义审判”“为了和平”四个部分展开,用 500 余件珍贵实物与 600 多张历史图片构建起立体的记忆长廊。日本战犯的原始病历、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当年使用的进口蒸汽锅与放映机,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恨其罪不恨其人”的改造理念。周恩来总理曾评价:“抚顺战犯管理所政治工作很有成績,改造日本战犯尤为显著”,而馆内展出的战犯桧山高雄创作的《加害者的战争》画作,更以亲历者视角还原了日军烧杀抢的暴行,成为改造成效的生动证明。巨大的石雕,将日本侵略者罪行详实给与曝光,2.22亿吨煤炭、烧毁破坏房屋78000处又4400余间……每一个数据都是对日本侵略罪行的有了控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了判决,踏上回国轮船的日本战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滔天罪行更加痛恨。
走廊两侧,溥仪监室、特赦大会会场等场景复原如初,透过窗户可见当年战犯耕种的菜地与花窑……“御花园”“露天舞台”“洗衣台”等遗迹虽然黯然无光但都依稀可见。菜地里绿意盎然,而长势最盛的当属被誉为“宽恕之花”“和平之花”的牵牛花 ——1956年战犯副岛进归国前,管教员将花种相赠并嘱托“下次再来要带花朵而非武器”,这些种子后来成为日本“中归联”的和平象征,在异国他乡生根绽放,后来又送到旧址。
集中参观的第三个地方是改造末代皇帝专题展,这里围绕“飘摇人生”“抚顺改造”“认真悔悟”“蒙受特赦”“走向新生”五个部分展开,完整呈现了溥仪十年改造的蜕变历程。从昔日的末代皇帝到认罪悔悟的战犯,再到重获新生的公民。“我们把末代皇帝改造好了,这是世界上的奇迹。”这一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世界奇迹”的转变,在 80 余件展品中得到印证。溥仪用过的补袜板、对弈的围棋,件件承载着心灵的重塑;而他被特赦时满面喜悦走出管理所的雕塑,更将那一刻的重生之喜永远定格。
走出展厅,“向抗日殉难烈士谢罪碑”在阳光下巍然矗立,基座同碑身高6.37 米,四周是管理所工作人员与日本“中归联”“继承会”会员共同栽种苍劲挺拔的松柏,它象征着中日人民跨越伤痛的友谊长青。至此,近两小时的参观落告一段落,但自己的内心激荡久久未平。
这场参观既是对历史的深沉致敬,更是一堂直击心灵的爱国主义公开课。抚顺战犯管理所这方“再生的大地”,不仅镌刻着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与和平愿景,更以“惩其罪,救其人”的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道胸怀与制度优势。走出展馆,同行者也和一样心绪难平,纷纷表示将铭记历史教训,传承和平薪火,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祖国强盛与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本文作者简介:倪玉,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连会议展览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自主择业教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用名:王玉,笔名:海无边、宁浦。军旅20载,3次荣立军功。曾任10余家报刊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32部,发表作品1000余篇,获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多年,撰写策划案、材料及推文超100万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