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3月的某一天,陈毅正在家里休息,突然,秘书急匆匆地走进来说:“老总,中央打来电话,说要通知您参加一个会议,并且征求您的意见,问您是否愿意参加?” 那时,陈毅刚刚从一场严重的疾病中恢复过来,身体还十分虚弱。医生曾特别叮嘱他要多休息,减少活动。考虑到他的健康状况,中央并没有强迫他参加会议,只是询问他是否愿意出席。 然而,当陈毅想到自己可以在会议上见到许多老朋友和战友时,心里不由得感到一阵激动,身体的不适似乎也不再那么重要了。于是,他果断地决定参加会议。 会议期间,休息的时候,许多老战友和同志们陆续前来探望他。大家热情地打招呼,聊起过去的岁月,还叮嘱他要好好保重身体。陈毅感受到大家的关心,内心充满了温暖和感激。 突然,陈毅看到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向自己走来。正当他准备起身去迎接时,恰巧有一位老战友拉住了他的手,陈毅便又坐了下来,结果不小心错过了和陈锡联打招呼的机会。 没想到,陈锡联走到他面前时,竟然抱怨道:“陈老总,您看不起我啊。” 听到这话,陈毅愣了一下,困惑地问:“老陈,你这是怎么了?” 那么,为什么陈锡联在见面时会这么说“陈老总看不起我”呢?是因为陈毅没有起身和他握手吗? 其实并不是! 原来,陈毅的小儿子陈小鲁在高中毕业时正处于那个动荡的年代,陈毅担心年纪尚小、社会经验不多的儿子,进入社会后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影响到他的未来发展。于是,陈毅决定将儿子先送到部队锻炼。 为了帮助儿子顺利进入部队,陈毅向周总理求助,周总理通过沈阳军区安排陈小鲁进入了沈阳军区39军某连队。 当时,沈阳军区的司令员正是陈锡联。陈毅作为共和国的元帅,同时又担任重要的中央职务。按理说,陈毅本可以直接去找陈锡联请求帮助,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通过周总理来安排。难道两人之间有什么不和吗? 实际上,并没有。 众所周知,陈毅和陈锡联在战争年代一起并肩作战,私下里关系非常好。凭借两人深厚的友谊,陈毅直接找陈锡联照顾儿子其实并不为过。但考虑到避免任何可能的特殊待遇,陈毅特意绕开了陈锡联,选择通过周总理来处理这件事,并且一直没有将此事告诉陈锡联。难怪陈锡联在见面时会这么抱怨。
“原来是为了这个啊。”听到真相后,陈毅笑了笑,说:“你老陈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是因为我没有站起来和你握手呢。” “我怎么会这么小心眼呢?不过,关于小鲁的事你不告诉我,确实是你不对。”陈锡联依然有些不满。 “等回去我请你喝酒,给你老陈赔个不是。”陈毅笑着回答。 既然两人没有什么误会,且私交深厚,为什么陈毅不直接找陈锡联呢? 陈毅这么做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他不希望陈锡联给予儿子任何特殊照顾,因为他相信,只有陈小鲁在部队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才能真正成长;第二,考虑到陈毅当时的特殊身份,他不希望因为自己儿子的事情而影响到陈锡联的工作,因此才选择了绕过他,这完全是为了儿子的长远发展着想。 所以,陈毅特别叮嘱周总理,这件事必须保密。直到后来,周总理无意间透露了这个信息,陈锡联才得知此事。 听完陈毅的解释,陈锡联本想说,既然是陈老总的儿子,关照一下也无妨,但他最终还是忍住了,因为他知道陈毅的为人。于是,他转口说道:“老总,你想得太多了,我陈锡联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清楚吗?” 陈毅听后,深情地握住了陈锡联的手。 陈毅还特别叮嘱陈锡联,回去后千万不要给陈小鲁任何特殊待遇,让他一切都靠自己的努力。陈锡联答应后,回去时确实遵照陈毅的嘱托,没有给予陈小鲁过多的关照,也没有对他施加任何压力。唯一的一次“关照”是,在陈毅生病住院期间,陈锡联特批陈小鲁回家探视,这也算是陈锡联对陈小鲁的唯一一次关怀。那时,陈小鲁已经三年没回家了。通过自己的努力,陈小鲁在部队中表现优异,屡次受到表彰。 事实证明,陈毅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这不仅是对儿子陈小鲁的深切关怀,更是对部队和国家的高度负责,体现了陈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孩子的严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