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秋,樊城城外的汉水还带着汛期的浊浪。
关羽立马河堤,看着远处被洪水围困的曹军大营,腰间青龙刀的刀穗随风摆动。不久前,他刚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的捷报传遍荆襄。
可没人知道,此刻他麾下两万将士的军心,已在无形中将倾。
十几天后,当吕蒙白衣渡江的消息传来,这支刚打胜仗的军队竟瞬间溃散。士兵们丢下兵器,朝着荆州方向奔逃,只留关羽在麦城寒风中孤立无援。
这不是战场溃败,却是比大败更彻底的崩塌。答案,藏在荆州的泥土里,藏在粮草的缺口间,更藏在人心的褶皱中。
一、“爱兵” 的假象:被割裂的军心根基
陈寿在《三国志》里写得明白:关羽 “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这话听着是褒奖,实则藏着致命缺陷。他对普通士兵的确宽厚,能同吃同住,甚至为受伤士卒亲自换药。可军队的运转,终究要靠中上层将领支撑。
驻守江陵的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却因粮草调度稍有迟缓,就被关羽怒斥 “还当治之”。公安守将傅士仁,更因一次小过失遭当众羞辱。
这两人手握荆州后方的兵权,却成了关羽的 “眼中钉”。裴松之注《蜀记》里提过一个细节:关羽出征前,曾威胁二人 “若失粮草,定斩不饶”。
将士们看在眼里,心里早打了算盘。他们爱戴能共患难的主帅,却怕跟着这样的人,哪天会因上司的过错被牵连。这种矛盾,在和平时期藏得住,到了危局就会爆发。
更关键的是,关羽的 “爱兵” 没触及根本。他给士兵衣食,却没护住他们的家。而荆州,恰恰是这两万人的根。
二、荆州陷落:吕蒙的 “攻心杀招”
东汉末年的荆州,是乱世里的 “安乐窝”。
关羽镇守六年,将士们大多在此娶妻生子,买田置产。江陵城里的每间民房,都可能住着某个士兵的妻儿老母。对他们而言,保荆州不是保 “地盘”,是保家。
吕蒙偏偏掐住了这个软肋。建安二十四年十月,他率吴军白衣渡江,几乎没费一兵一卒就进了江陵。
进城第一件事,不是抢粮夺财,而是定规矩。《资治通鉴》记载,吕蒙下令 “不得骚扰百姓,索取财物”。有个同乡亲兵拿了百姓斗笠盖官铠,当场被他斩首示众。
接着是 “温情攻势”。他每天派人慰问老人,给病人送药,给饥寒者发衣食。关羽将士的家属,不仅没被关押,反而得到远超平时的优待。
最狠的是 “信息战”。他故意让关羽派来的使者走遍全城,亲眼看见将士们的妻儿在院子里织布、孩童在街头嬉戏。使者带回的消息,比任何劝降书都管用。
当士兵们听说 “家安好,吴人待之厚”,打仗的心思瞬间没了。他们拿起刀是为了护家,如今家没事,还打什么?
三、粮草危机:压垮士气的硬伤
军心再稳,也扛不住肚子饿。
关羽水淹七军后,收降了于禁的三万降卒。这下麻烦来了,原本够支撑的粮草,突然多了三万人的消耗,瞬间捉襟见肘。
《资治通鉴》明确记载:“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 他多次派人回江陵催粮,可糜芳、傅士仁本就心怀怨恨,故意拖延不发。
被逼到绝路的关羽,做了个昏聩的决定 —— 擅取孙权在湘关的粮草。这一下,彻底捅了马蜂窝。
孙权本就对关羽 “虎女安肯嫁犬子” 的辱骂怀恨在心,夺粮事件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他当即联合曹操,派吕蒙偷袭荆州,派陆逊堵死关羽退路。
前线的士兵们,早就饿得眼冒金星。有老兵后来回忆,当时每天只能喝稀粥,连拉弓的力气都没有。
当粮草断绝的消息传开,又叠加荆州失守的噩耗,士兵们彻底明白:再跟着关羽,要么饿死,要么战死,家里人还可能受牵连。
四、樊城僵局:看不到头的战争
樊城之战,从一开始就藏着败笔。
关羽八月围城,曹仁率数千人固守。城里缺粮缺水,却硬是靠着城墙坚固撑了下来。曹操又派徐晃带两万援军赶来,虽然多是新兵,却精准掐住了关羽的软肋。
徐晃深知关羽军的弱点。他不硬拼,先佯筑长堑,吓退关羽的偃城守军。接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围头屯,实则猛攻四冢。
关羽不得不亲自率五千步骑出战。昔日好友在战场上重逢,徐晃却直言:“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 两人大战数十回合,关羽终究没能突破防线。
《三国志・徐晃传》里写,此战徐晃 “长驱直入,破营十余屯”。关羽的十重鹿角防御被撕开缺口,虽然没到大败的地步,却让士兵们看清了现实:樊城打不下来,曹军援军还会更多。
这场仗从秋打到冬,士兵们穿着单衣在寒风中作战,早已疲惫不堪。起初还有 “威震华夏” 的盼头,如今只剩 “不知何时是头” 的绝望。
五、关羽的致命失误:犹豫与傲慢
当荆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前线,关羽的反应,加速了军队的瓦解。
他没有第一时间召开军议安抚军心,也没立刻回师夺荆州,反而在樊城外围犹豫了两天。他不信 “吴人能这么快破江陵”,更放不下即将到手的战功。
等他终于决定撤军时,军心早已散了。士兵们三三两两逃走,军官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他们自己也在盘算退路。
路上,关羽又犯了错。他派使者去江陵见吕蒙,想打探虚实。吕蒙正好顺水推舟,让使者带了家属们的书信回来。
士兵们围着使者要家书,看到 “吾等安好,速归” 的字迹,再也绷不住了。当晚就有数百人逃营,第二天一早,军营里已空了大半。
史学家吕思勉后来评价:“关羽之败,始于骄,终于疑。” 他对士大夫的傲慢丢了后方,对局势的迟疑丢了军心。
六、将士的选择:不是背叛,是求生
最后跟着关羽退守麦城的,只剩数百人。
有人说这些士兵 “狠心”,可设身处地想,他们的选择再正常不过。东汉末年的士兵,本就不是职业军人,多是为了混口饭吃、护家人周全才当兵。
他们跟着关羽打天下,是因为能保住荆州的家。如今家被占了,粮没了,仗打赢了也回不去,自然会选生路。
吕蒙早就算准了这一点。他在江陵城门口设了登记处,逃回来的士兵只要报上姓名,就能领回家属和粮食。短短半个月,就有上千关羽旧部来登记。
那些没逃走的士兵,后来大多死在了麦城。他们不是更忠诚,只是没机会逃 —— 关羽为了稳住军心,后期已下令 “逃者斩”,可还是挡不住溃散的势头。
七、历史的回响:性格与时代的悲剧
关羽的败亡,成了三国历史的转折点。
陈寿在《关羽传》结尾叹道:“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他的 “爱兵”,终究抵不过性格缺陷带来的连锁反应。
吕蒙的 “攻心术” 成了后世经典。朱元璋灭陈友谅时,就效仿他善待降卒家属,瓦解敌军士气。而关羽的教训,也成了历代将帅的警示:善待士兵要护其根本,而非只做表面文章。
如今荆州的关帝庙香火依旧旺盛,人们敬他的忠义勇武,却鲜少提及那场军心涣散的悲剧。
可正是这场悲剧,让关羽的形象更真实 —— 他不是神,是个有优点也有致命缺陷的人。而那两万将士的离去,也不是背叛的污点,是乱世里普通人求生的缩影。
建安二十四年的寒风里,关羽或许到死都没明白:将士们离他而去,不是不爱他,是太爱自己的家。而他,恰恰丢了他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