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关之前,后金政权的日常交流和政务大多使用满语。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虽然会一些汉语,但说得并不流利,尤其在表达生动、具体事情时,还是依赖满语。那时候的日常生活和朝会中,如果涉及汉语内容,通常都会安排专门的翻译在旁协助,以确保沟通顺畅。
电视剧里常出现太监高喊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场景,这种形式被称为大朝。按照规定,每个月的初五、十五和二十五日应当举行大朝,但实际上,这更多只是礼仪性质。真正严格执行的情况极少,甚至一年可能都不会举行一次。原因在于礼服穿着繁复又不舒适。以乾隆皇帝为例,他一年中只有在祭祀和重要节日才会穿礼服,平均一年不超过两次。日常办公时,皇帝通常采取召见的形式,与官员见面办理政务,每天都在进行,穿着轻便,使得处理公务更加高效,也不至于疲惫难耐。 在朝廷上,一般使用汉语,公文和国家机构的设置也逐渐汉化。当然在满清初期,皇帝用满语的情况仍然不少,因为当时汉化程度不高,接触的汉人不多。但满清贵族逐渐自觉汉化的趋势一直存在。到了清代中期,朝廷内部出现了一场争论:是否继续坚持使用满语。原因在于当时的许多大臣已经不会说满语了。一些满族贵族感到危机,担心长此下去,满语及其文化会被汉语彻底取代。最终,满文未能继续作为官方语言,正如他们所担忧的那样,满语逐渐被边缘化。康熙、乾隆等皇帝对汉文化掌握得很好,但汉语并不十分流利。许多老旗人回忆,康乾时代说汉语时,常常一边说一边写,让旁人通过文字确认意思。无论是在清朝中央还是旗营,涉及数字的事务,都要求提供汉文一份。我曾见过清末民初旗营发放粮食的档案,其中每一份材料都有满文和汉文两份,但花名册仅用满文记录。旗营发放粮饷时,必须请汉人商人或读书人核对,涉及数字的奏报也同样需要核对,防止满文记录出现含糊或不准确的情况。 随着汉文化影响的逐渐深入,语言也随之发生变化。满语慢慢成为清朝皇室和权贵的内部通用语,而汉语则逐渐取代成为官方语言。到清朝末年,连皇室内部掌握满语的人都寥寥无几。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他只会一些简单的满语词汇。随着时间推移,满语在皇室内部也逐渐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