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三国时期那些英雄人物的广泛传颂,三国皇族后裔的结局似乎较少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鲜有人知。公元263年,司马昭通过消灭蜀汉,最终实现了魏蜀吴三国的统一。两年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继位,迫使魏国最后一位皇帝曹奂退位,建立了西晋。接着在公元280年,西晋发动南征,灭掉东吴。西晋的兴起,标志着三国末帝的全部灭亡。我们从蜀汉的刘禅开始谈起。
作为给曹魏带来最大麻烦的蜀汉皇帝,刘禅和蜀汉大臣们被押解到北方接受审判。面对司马昭这个可能随时会弑君的人,刘禅内心一定充满了忐忑。然而,司马昭的态度出乎意料的宽容,特别是在欢迎宴上,刘禅轻松说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让司马昭颇感兴趣。最终,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并在今天的北京顺义地区(古称安乐县)为他建立了一个安乐公国,封地广阔,拥有万户食邑。之所以选这个地方,是因为刘备的祖籍就在涿郡,符合东汉封爵的就近安排原则。从血统上来说,安乐公国的建立也延续了刘邦自公元前202年创立的大汉国祚。刘禅享年64岁,在位七年,于公元271年去世。这个寿命相较于秦始皇、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甚至宋太祖赵匡胤都算相当长。看来,一个好的心态,确实能延年益寿。 刘禅去世后,他的第六子刘恂继承了安乐公的职位。虽然按理应该由刘禅的第三子刘瑶继位,但刘禅偏爱刘恂,最终将继承权传给了他。第二代安乐公刘恂的声望并不高,史书中记载他骄横暴虐,不得人心,因此梁州和益州不少百姓开始上表请求废除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向文立请愿,原因在于文立是蜀汉的旧臣,且在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得到了重用,还被委任管理梁益二州。而这两个地区,实际上正是当年蜀汉的领土。文立的上表也带有一定的情绪:他认为刘恂对先皇刘禅不敬,既使他不想复汉,也应该保持一定的体面。然而,刘恂并没有被废除。直到311年,永嘉治乱爆发,匈奴大军攻入洛阳,刘恂和他的三个兄弟一同遇难。 在永嘉治乱爆发之前的公元304年,氐族人李雄在四川建立了成汉政权,刘禅的弟弟刘永的孙子刘玄逃入成汉,并被李雄封为第三代安乐公,继续祭祀刘禅。公元347年,东晋将领桓温攻入成都,灭掉成汉,刘玄也随之失踪。由此,安乐公国不再出现在历史记载中。虽然安乐公国历时84年,但其存在时间仅为蜀汉国祚的一半。接下来讲到东吴的末帝孙皓。与刘禅的宽容不同,孙皓的故事则显得更加戏剧化。公元280年,孙皓被押送到西晋的洛阳,司马炎对他表示热情款待。在宴会上,司马炎戏谑道,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孙皓毫不示弱地回应: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这句话看似只是一个玩笑,却恰好应验了历史:36年后,司马炎的后代建立了东晋,南下占据了吴地。孙皓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的言辞常常犀利。例如,贾充曾讽刺他在南方凿人眼目,剥人面皮,孙皓回击道: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贾充是魏国旧臣,因参与杀害魏帝曹髦而获得晋朝重用,结果当众感到尴尬。除此之外,孙皓还用诗句讽刺司马炎: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这首诗虽显得有些讽刺,但也反映出他对于当时局势的态度。尽管如此,孙皓的待遇并没有刘禅那么优厚,他被封为归命侯,虽然拥有一定的俸禄和爵位,但并没有食邑。因此,他只能依附于西晋,而没有实际的统治权。 孙皓的后代尽管命运多舛,但他们的野心却不容小觑。公元310年,八王之乱爆发,吴兴的起义军领袖钱起拥立孙皓的儿子孙充为吴王,尽管最终被钱起杀害。而后,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在东晋建立之初,也试图起兵,结果也被消灭。 最后谈谈曹魏。相较于孙皓和刘禅的待遇,曹魏的末帝曹奂得到了最优厚的待遇。曹奂在禅位给司马炎后,被封为陈留王,并获得大面积的封地和政治特权。司马炎允许他使用天子旌旗,继续享有魏国的仪仗和礼遇。曹奂的待遇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汉献帝,后者尽管也有天子仪仗,但并没有享有如此高的爵位。曹奂的待遇,多少有点像清朝的废帝溥仪。曹奂在302年去世,享年58岁,幸运地目睹了西晋八王之乱的爆发。假如他能再活十三年,可能亲眼看到晋朝的覆灭。 曹奂死后,他的儿子曹过继位,但随着永嘉治乱的爆发,曹过和他的家族随北方士族一同南迁,继续在东晋受到封赏。值得一提的是,直到公元387年,曹家依然在东晋享有尊崇的地位,直到曹家五代之后,陈留王国才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