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公元1275年3月,元世祖罔顾元军主力与南宋鏖战正酣事实,诏令在高丽打造“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
重臣王磐委婉陈述反对意见:“我军捷报频传,正全力以赴扩大战果以‘一举取之’,若分兵讨伐东夷,‘恐旷日持久,功卒难成。’臣以为,待灭宋之后,‘徐图之未晚也。’”
元世祖置若罔闻,于十月初诏令由蒙汉与高丽组成的联军气势汹汹直扑日本九州的对马岛。因狂风暴雨肆虐等综合因素,联军损失惨重,从三万三千人锐减至一万三千五百人,虎头蛇尾无功而返。元世祖被这场败仗狠狠打脸,恼羞成怒,数年后再次以更强大兵力发动“日本之役。”
大军即将东征,王磐强撑病体入朝谏言:“日本乃小小蛮夷之国,且‘海道险远。’我大元军‘胜之则不武,不胜则损威!’臣建议以不讨伐为好。”
王磐再次谏阻东征日本,元世祖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声色俱厉怒斥王磐别有用心。王磐镇定自若回答:“‘臣赤心为国’,故敢直言犯上!臣若别有用心,为何当初‘从叛乱之地,冒万死而来归乎!’现在‘臣年已八十,况无子嗣’,若真有二心,为的是谁?”元世祖冷静下来后,深感王磐的正直无私,次日“遣侍臣以温言慰谕(王)磐,出内府碧玉枕赐之。”
面对直言进谏的耄耋老臣,元世祖翻脸比翻书还快,生动演示出何谓“伴君如伴虎。”王磐在喜怒无常的君王面前,凭哪些生存智慧得以善终?
(一)冒死归元
1262年夏,青州,渳河岸,私宅内。王磐耳闻河水激荡,心底天人交战。他通过多方努力,掌握了山东世袭军阀李璮“谋不轨”的铁证:李璮始终在元廷与南宋的刀尖上舞蹈,密谋“以涟、海三城献于宋,歼蒙古戍兵。”
是否该将消息上报元廷?王磐犹豫不定。因为,在他因病免官时,李璮对他有知遇之恩,派人将他邀请至青州为幕僚。王磐 “亦乐青州风土”,在渳河岸边买田建房,“题其居曰鹿庵”,打算在此终老。他若铁面无私告发李璮,既要背负恩将仇报骂名,又要承担北上途中遇刺风险,且崭新的私宅必定毁于一旦。
为使青州百姓免遭战火荼毒,王磐毅然决定以大义为重,“脱身至济南,得驿马驰去,入京师”,通过侍臣向元世祖紧急汇报李璮叛乱消息。
侍臣向元世祖简单介绍王磐情况:王磐少时师从金国名儒,后随父“举家南渡河。” 考取金国进士后,他更勤奋攻读研究“经史百氏。”他的文章“文辞宏放,浩无涯涘(sì)”,广为传颂。 蒙古军灭金后,王磐为避难“转入淮、襄间”。蒙古军攻陷襄阳后,王磐“乃北归”, 被大力“兴学养士”的东平总管严实迎进幕府,尊为名家大儒。王磐在幕府开帐授学,“受业者常数百人,后多为名士。”王磐因此水涨船高,闻名遐迩,被拜为益都等路宣抚副使。因突发重病,被迫辞职免官,病愈后应李璮诚邀,南下青州任职至今。
元世祖龙心大悦,“即日召见,嘉其诚节,抚劳甚厚。”李璮反叛被镇压后,王磐因功进入权力核心,“召拜翰林直学士,同修国史。”
(二)造福真定
王磐出任真定、顺德等路宣慰使期间,突遇衡水县居民赵清拦轿喊冤,状告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忙兀“贪暴不法”的种种罪状。
赵清控诉:他曾向州府状告忙兀贪赃枉法使“县民苦之。”忙兀被州府逮捕后,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忙兀之妻企图帮助丈夫洗脱罪名,重金收买凶手暗杀赵清。赵清侥幸逃脱,父母与妻子均遭杀害。赵清再次向州府控告忙兀买凶杀人,州府要员存心偏袒忙兀,非但不受理此案,反而企图推翻先前逮捕忙兀的案件。赵清悲愤交加,只得求助新上任的宣慰使王磐。
王磐严格核实两案,还原事实真相,上奏朝廷将忙兀依法治罪,并处抄没其所有家产,分一半作为对赵清的赔偿。此案处理得公平公正,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树立起王磐刚正不阿的高大形象。
有个财大气粗的西域富商,在真定府公开从事放贷取息业务。生意貌似合法,实则充满凶险。富商在家中私设牢狱,豢养打手,将无力按时偿还借贷的客户抓到家里严刑催逼。此人还重金贿赂官府,获取一定身份地位后,直接到官署厅堂指手画脚,干预乃至指挥官府事务。王磐因其保护伞过于强大,一直对他极为隐忍。一天,王磐在城墙上召集当地官员议事,富商闻讯赶来,在会议厅旁若无人“指麾自若。”王磐忍无可忍,令侍卫将其当场拿下,用竹板将他打得皮开肉绽,然后推下城墙,几乎将富商活活摔死。耳闻目睹这一幕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感谢王磐为他们除去一害。
真定府突遭蝗灾,愈演愈烈。朝廷紧急差遣特使至真定,督促指挥当地捕捉蝗虫。真定府已竭尽全力征用民夫四万人,特使仍嫌不足,欲征调附近州府劳力。王磐劝阻:“四万人多矣,何烦他郡?”特使斥责王磐不顾大局,且限他三日内捕尽蝗虫。王磐亲率四万民夫在田间地头奔走,群策群力“设方法督捕之。”三日期限转瞬即至,特使到田间考察验收。目睹“三日而蝗尽灭”奇迹,特使惊掉下巴,以为王磐是活神仙在世。王磐也凭借优异政绩,重返京城担任要职。
(三)三谏留名
王磐在京城连干三件大事,确立在元廷不可或缺地位。
一,请废有司。他直言不讳向宰相指控各地转运司官员巧立名目对百姓敲骨吸髓,怒斥他们为“害民之吏”,请求朝廷废除转运司,以使百姓休养生息。元廷根据实际情况,宣布废除自唐代沿用至今的转运司。
二,智止合并。权臣阿合马居心叵测,暗中煽动朝臣集体上疏,“请合中书、尚书两省为一,拜右丞相安童为三公。”王磐识破阿合马企图暗中夺权野心,在朝廷专题会议上,巧妙以“三公不预政事,不宜虚设”为由,使此提案胎死腹中。
三,建设仪制。元廷因“宫阙未建,朝仪未立”,群臣朝贺时“杂至帐殿前”,热闹得仿佛早市,丝毫没有皇家的威仪。“执法者患其喧扰,(却)不能禁。”王磐上疏建议参照中原王朝旧制,设立天子禁地及百官参见秩序,违者严惩。元世祖采纳建议,批示照此施行,“于是仪制始定。”
(四)老骥伏枥
元世祖因“天下狱囚滋多”,敕令各路将死刑犯以下囚犯“纵遣归家”,规定秋八月集体至京城听从判决。因所有囚犯如期而至,元世祖大发恻隐之心,宣布全部予以赦免。他为“戒喻天下”,命近臣拟诏。在一堆“皆不称旨”的草诏中,唯有王磐准确道出元世祖释放囚犯的本意。元世祖阅毕“嘉奖不已,取酒赐之”,当面夸赞:“您这番话正是朕想发出的心声!您全部代朕说出来了!”
王磐年事已高,多次告病家居。元世祖关怀备至,“遣使存问,赐以名药。”王磐请求朝廷停发病假期间的俸禄,多次恳请退休让贤。元世祖诏令朝廷供给王磐终身俸禄,并返还他生病期间被扣除的月俸,遣使慰问安抚他:“您虽年老,但无烦务,何必辞官?”王磐身不由己,只得抱病继续参与朝政。
元建后,尚书省采取一刀切政策,将曲阜孔庙民户当做正常平民征收赋税。王磐上疏提醒元世祖:免除负责洒扫维护孔庙的百户百姓的赋税,是历代中原王朝的惯例。这百家庙户即便缴纳赋税,每年也就区区六百贯,仅相当于一名六品官的全年俸禄。而“圣朝疆宇万里,财富岁亿万计!”如果因吝啬六百贯而不侍奉孔子,则“损国体甚大!”
元世祖苦于通货膨胀,“诏集百官,问钞轻物重事。”王磐建议:“物资贵重便不够供应,物价低廉则容易泛滥。因此,必须坚持节约用度且杜绝浪费原则,才能达到钱与物平衡的目标。”
一些权宦利用朝廷准备淘汰冗官机会,联手建议裁撤他们恨之入骨的按察司。王磐据理力争,证明“贪官污吏侵害小民,无所控告,惟赖按察司为之申理”,使按察司得以完整保存。
元世祖在京城运筹帷幄,指挥前线灭宋之战。遇到难以决断之事,便派使者征求王磐意见。王磐奏对时常高屋建瓴,正中元世祖下怀。得知元军兵临临安时,王磐上疏建言:“请陛下速下诏令禁止军士入城后滥杀无辜,选择能干官吏接管临安,赏功罚罪,宣扬朝廷恩惠,以安抚新归附百姓并消除寇盗。”
南宋灭亡后,元廷论功行赏,二十余人因功升任宰相执政者。有人趁机建议改定官制,王磐引经据典力主对“有功者,宜加迁散官,或赐五等爵号,不宜任以职位”,得到元世祖赞同。
王磐多次请求退休的报告获批,离京归家期间,“公卿百官,皆设宴以饯。”临行日,皇太子“赐宴圣安寺,公卿百官出送丽泽门外。”元世祖经常在退朝后接见大臣时,“数问(王)磐起居,始终眷顾不衰。”数年后,王磐病逝,“卒年九十二。”
自古伴君如伴虎,王磐能以92岁高龄善终,原因很多:
首先:竭尽忠诚。王磐自归附元廷,在朝忠言直谏,在外造福地方,以出色的智慧与能力得到元世祖肯定。
其次,秉性刚强。王磐每逢奏对直言不讳切中肯綮,从来“不肯阿意奉承。”权佞对他狠得咬牙切齿,王磐依然我行我素。元世祖非常欣赏他的勇气,曾称赞他像古代贤臣。权臣阿合马一手遮天时,曾出重金请求他撰写歌功颂德文章,遭王磐一口回绝。王磐举荐的七名后起之秀,“后皆为名臣。”
再次,后顾无忧。古代高官虽不乏舍生取义者,但当行事可能祸及妻儿父母时,难免儿女情长瞻前顾后。王磐父母早亡,膝下无子,仅有一女出嫁,成为王磐退休后养老依靠。因此,王磐从无后顾之忧,敢于披肝沥胆直言谏君。
最后,心态超脱。王磐嗜书如命,乐在其中。他在博览群书过程中成熟心智,丰富智慧,增长乐趣。他在朝恪尽职守,“闲居不妄言笑”,始终以自然超脱心态对待世间人与事。
可见,王磐得以高龄善终,得益于综合因素。后人除无法学习王磐后顾无忧的特殊情况,完全可以效仿他其余几点生存智慧。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