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四川的征兵额达到300多万,居全国之首。四川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300万人以上,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创造了出钱最多、出物最多、出力最多的纪录。
01
1937年7月8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战火的消息在成都各界掀起波澜。当天,成都著名文化人士、共产党员车耀先和韩天石紧急组织召开援助平津抗战市民大会。这是四川省响应全国抗战的一次全民动员大会,参会的各界民众达3万多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四川各界人士通过不同方式请愿,强烈呼吁出川抗日。
1937年9月1日,少城公园万人齐聚,呼声雷动。各界群众高举抗日标语,为即将出发的将士壮行。群众代表向各位将领赠送战旗,四川大学师生向出征的战士捐赠了2000条印有“努力杀敌”的毛巾作为慰问品。面对家乡父老的厚望,将士们庄严宣誓:“失土不复,誓不返川!”
出川途中,四川部队是出了名的“叫花子兵”。据当时一名驻成都的美国记者描述,行进中的部队队形散乱,军容不整,有的士兵甚至没有配发军装,蔬菜、雨伞、草鞋等随意挂在身上,很多士兵肩上扛的还是老式毛瑟步枪。然而,就是这样一支衣衫褴褛、装备破旧的部队,在随后的淞沪会战与太原会战中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顽强和牺牲精神。
陈海才
抗战老兵
我们那个时候的装备一般是步枪、草鞋,穿一身灰衣服。我们的装备落后,日军的装备强,才半年打死70%,有好多人没回来。
02
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的抗战小学,是抗战期间四川省为强化军事训练、培养后备兵员开办的学校。在向学生传授文化课程的同时,抗战小学还专门邀请现役军人担任教官,对学生进行拳术、刀术和射击等军事课目的训练。受到抗日救国思想的感召,很多学生都积极报名从军。
位于成都市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收藏和展出了大量抗战时期的文物。馆内一面写有“死”字的战旗格外引人注目,那是部队出发前,四川绵阳北川县一位名叫王者成的乡绅亲笔手书的,他谆谆叮嘱儿子:“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以百岁高龄谢世的成都籍抗战老兵苏国章,在全民族抗战爆发时,三位兄长全部报国从军。临行前,兄长殷殷嘱托年龄最小的苏国章在家尽孝。不幸的是,苏国章的父母在日军空袭成都时不幸遇难。悲愤交加之下,不满18岁的苏国章毅然从军。
苏国章
抗战老兵
我们饿着肚皮打仗,穿着草鞋、打光脚板儿都要打仗,牙齿也是武器,胳膊肘也是武器,脑壳也是武器,我们一身都是武器。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同胞姐妹,还有啥子怕头?我们不去哪个去?我们不去哪个去?我们是那个时候的青年!
1942年初,随着《联合国家宣言》发布,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按照巩固抗战大后方,与盟国军队协同作战的战略构想,中国派出9个师约10万兵力进入东南亚战场。
顶着作战环境陌生、水土不服等多方面生理和心理煎熬,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对抗强敌,用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四川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广大党员,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从民族存亡大局出发,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促进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积极号召和组织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推动了全民族抗战高潮的形成,谱写了保家卫国的辉煌篇章,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立下不朽功勋,化作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记忆!
来源:CCTV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