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林凤祥和陈玉成这些赫赫有名的英雄,为什么会选择效忠于洪秀全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来看林凤祥。他生于1825年,早期是一位普通农民。在他加入拜上帝会之前,我们对他的经历了解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经结过婚。金田起义后,由于太平天国的男女隔离政策,林凤祥失去了妻子。在起义之前,作为一个大约25岁的晚清男子,林凤祥一直未婚,原因很简单——家里贫穷,娶不上媳妇。通过专家的调查,得知林凤祥的家境确实贫困。 在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献中,有一本《天兄圣旨》,其中记载了萧朝贵假扮耶稣下凡的故事。1850年9月18日,萧耶稣再一次下凡,这一次是为了林凤祥。其实,这一切的起因,竟然是一头牛。 原来,林凤祥因为一头牛和别人发生了三次激烈冲突,甚至闹得耶稣也不得不下凡来处理。第一次,两个强盗试图偷走林凤祥家的牛,结果他一人抵挡住了他们,将其赶走。第二次,强盗们不甘心,召集了四五十人,并带着大炮前来威胁林凤祥。林凤祥正和七名上帝会教徒一起吃饭,看到大炮后,他立即放下饭碗,拿起武器与敌人拼搏,虽然只有五人参与,但他们成功击退了敌人并缴获了大炮。第三次,敌人集结了两百多人的力量,而林凤祥迅速组织了五十八人回击,最终再次获胜。 虽然林凤祥为了这头牛与别人发生过多次激烈的冲突,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头牛并不是他的财产,而是他代为饲养的一位上帝教徒的牛。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林凤祥不仅勇猛果敢,而且由于贫穷,他愿意为别人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生命。若没有加入太平天国,林凤祥可能会因贫困和械斗而早逝。想象一下,在那个为了争夺一头牛而爆发大规模械斗的年代,林凤祥可能会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 接着,我们来看看陈玉成。陈玉成早年丧父母,由祖父抚养长大。从十岁左右开始,他就当起了童工,替人做苦力。那时,想要过上好日子,农村家庭必须有很多儿子才能撑得住一片天。而陈玉成身体瘦弱,没有兄弟。如果不加入太平天国,他的命运可能会在乡间度过一生,日复一日地辛劳。 李秀成在回忆录中提到:我们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家庭贫困。林凤祥和陈玉成正代表了那些参加太平天国的贫苦农民,他们的生活艰难,加入太平天国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改写命运的机会。 再来看石达开。石达开与林凤祥、陈玉成不同,关于他的家庭背景,虽然有说法认为他是富裕家庭出身,但明显比林凤祥和陈玉成富裕得多。此外,石达开还读过书,虽然没有科举功名,但在太平天国中也算是有文化的人。石达开为何会加入太平天国,效忠洪秀全呢?1847年,16岁的石达开第一次遇到洪秀全。洪秀全送给他一本书,微笑着告诉石达开,读完这本书后,他就会明白许多道理。石达开回去后,翻开书,结果竟然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其实,石达开当时所处的环境,正是导致他选择加入太平天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家乡——贵县,是广西省内土著与外来人口争夺资源最为激烈的地方。所谓来土之争,就是外来移民和本地土著之间为了资源展开的长期斗争。石达开作为一个外来人和土著的混血儿,夹在两者之间,处境非常尴尬。因此,当他读到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的一句话: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时,他深受触动,觉得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便决定加入上帝教。 如果石达开没有加入太平天国,凭他的财富和能力,他完全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而不会像后来那样带着妻子四处征战。然而,历史却不会记住他的平凡一生。石达开的选择,不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荣耀,也给他带来了短暂而辉煌的历史地位。或许,如果他没有选择加入太平天国,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将永远没有存在感。 石达开、林凤祥和陈玉成这些英雄的选择,其实是受到时代和环境的深刻影响。林凤祥和陈玉成,更多的是在困境中的无奈选择;而石达开,虽有财富和文化,却选择了另一条不同的道路。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些英雄效忠洪秀全。洪秀全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以石达开为例,天京之变后,他返回天京主政,但在石达开掌权期间,丧失的土地和城池比天京之变期间还要多。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选择带领队伍逃出天京,并通过各种方式将洪秀全的猜忌和迫害宣传出去。这样的一种做法,怎么能说是效忠洪秀全呢? 至于陈玉成,大家普遍认为他忠心耿耿,视洪秀全如父。但在安庆保卫战后,面对敌军的逼近,陈玉成如果真心效忠洪秀全,就应该返回天京防守,而他却选择了出征西北。实际上,陈玉成的选择和石达开类似,若不是被俘,他的命运或许也会走上石达开的道路,最终选择离开太平天国。 总的来说,这些英雄的忠诚并不是对洪秀全的效忠,而是对自己命运的掌控。他们效忠的,是自己的理想和未来,而非任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