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为什么一定要罢免廉颇呢?长平之战的惨败,赵王的责任非常重大。 长平之战失败的责任,赵王难逃其责。作为一国之君,应该相信并全力支持自己任命的将领,不能对他们心生疑虑。如果决定信任廉颇,就应该全力支持他,而在那样的情况下,赵王应该着力保证粮草供应,尽最大努力确保军队的补给,而不是急于催促作战。崇祯帝的做法就完全是一个反面教材,急功近利反而导致了事与愿违。
回想这场战争,至今都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秦国为何能在离国土如此遥远的长平,与赵国进行持续近三年的对抗?这样长的补给线是如何保证兵员的粮食问题的呢?值得注意的是,赵国和秦国双方的军队总数加起来将近五十万人,粮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其实,缺粮问题在双方都有出现。若是战争继续拖下去,秦国未必能够支撑得住赵国的反击。如果秦国最终能够获得胜利,那么根本就不需要通过谗言来迫使赵国更换将领。另一个可以证明这一点的事实是,长平之战后,秦国乘胜追击准备进攻邯郸,却遭遇了大败。如果赵国早已粮草紧缺,又损失了70万大军,按理说赵国应该直接投降才对。因此,赵国缺粮确实是个问题,但并不是赵王更换廉颇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任何一位老将,在年老之后通常都会变得更加保守。年轻时的白起,也常常采取奇袭战术,但随着年岁增长,他的作战风格变得更加谨慎,几乎全是以坚守消耗敌人。而廉颇年老后也变得以防守为主,不愿主动出击,赵王对此显然不满意。王翦年老后,不敢出征,直到秦国拼尽国库,凑出六十万大军,才请他出山。而李牧虽然年龄不算很大,但他也在这个时候陨命。如果他继续存活,恐怕也会步入类似的局面。 真正的原因还是出在之前从未出现过如此规模的围歼战。事实上,长平之战至今仍然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在白起所处的那个时代,按照当时的条件,想要完成如此规模的围歼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赵王和赵括错误指挥的情况下,秦国成功地实现了这个壮举,秦军做到了,白起做到了。要是赵国高层知道拥有大批骑兵和45万大军的赵军竟然被秦军围歼,谁还敢做出出击的决定呢?其实,背后的原因是各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发生了变化。实际上,赵国贵族集团想要替换掉赵王一派。将赵国换成秦国不过是一次公司换名,实质上是贵族集团之间的利益重新分配。赵国依然需要赵人的领导,类似于一个省换了省委书记,而地方人大多数成员并不会改变。尽管秦国当时都已经节衣缩食,赵国的上层却依然沉溺于奢华享乐。真的没有粮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