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从起家到建立蜀汉,再到最后的覆灭,整个过程仅用了四十二年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蜀汉的实力虽然相较于魏国和东吴稍显弱小,但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下,它依旧占据了一席之地,排名第三。尽管蜀汉在整体实力上有所欠缺,但它却留下了大量值得回味的历史故事。
诸葛亮的北伐是三国历史中最为人称道的事件之一,但遗憾的是,这一系列行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尽管他在每一次北伐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他还是因为一些重要的决策失误,未能实现战略目标。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否定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计策”,并且错误地任用了马谡,这直接导致了北伐的失败。尽管第一次北伐失败并未对蜀汉造成致命性打击,因为蜀汉仍有四次机会进行调整与反击,但后来几次北伐也未能取得显著成果。为何最终如此呢?
诸葛亮去世后不久,蜀汉的局势急转直下,最终宣布灭国。究其原因,直接影响蜀国命运的关键人物是姜维。诸葛亮曾视姜维为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并把他视作接班人来培养。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蜀国北伐的主帅。然而,姜维继任后的表现并不如人所料,他不仅否定了诸葛亮的军事策略,还推出了自己的一套战术。
诸葛亮在进行北伐时,秉持着“退中求进”的思想,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尽管魏国的实力没有显著削弱,但蜀军至少在短期内有效遏制了魏国的进攻,保住了西蜀的安全。而姜维提出了“敛兵聚谷”的计划,他认为如果魏国南下进攻,蜀军可以适当放弃外层防线,将敌人诱入深处,然后通过高墙的优势进行围困反击。姜维还计划派遣少数部队在前线进行游击,骚扰敌军并破坏其后勤。等敌方体力消耗殆尽时,蜀军主力将出击。听起来这个计划似乎很周全,但实际操作中却面临了很多困难。
魏延和王平在前线使用了不同的战术,通过在敌军外围布疑兵,并在适当时机伏击敌人。王平之所以能成功大败魏军的猛将曹爽,正是因为这一战略得当,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相比之下,姜维的计划看似天衣无缝,实则过于冒险。曹军的骑兵机动性远强于蜀军,尽管蜀军曾经截断了魏军的粮道,但依然无法追上曹军的快速撤退。
此外,姜维提出的汉中和乐城两条防线也是一种冒险的举措。一旦魏军攻破这两座城池,蜀汉将失去其防守的关键地区,西川的安全也将岌岌可危。然而,单纯依靠火力围攻并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尤其是在蜀军的装备和战力远不如魏军的情况下。
战略的制定需要根据自己的军队状况灵活调整,而姜维显然忽视了这一点。战局瞬息万变,错误的决策往往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诸葛亮虽然聪明,但在选人上并未有刘备那样的远见。姜维的失误并非孤立事件,实际上他并不是第一次做出错误的决策。
导致蜀汉灭亡的原因并非单一,姜维的错误使用兵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但还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在其中。诸葛亮一直看好姜维,认为他是西蜀的栋梁,军事奇才,但实际上姜维的战略眼光过于局限且自满自大。除此之外,蜀汉的地理位置狭窄,资源匮乏,虽说西蜀有“天府之国”之称,但与魏国相比,蜀汉的资源和兵员明显不占优势。魏国地大物博,且人才辈出,蜀国无论从兵力还是经济上都难以与之抗衡。而东吴则凭借雄厚的财力,在战争中能有效“烧钱”,这也是蜀国无法与之抗衡的一大原因。
蜀汉在诸葛亮掌权后,虽然有过辉煌时刻,但他并没有能留住一些得力的将领,反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一些能力平庸的人员身上,最终导致了蜀军战力的严重消耗。诸葛亮死后,费祎接任为蜀汉的军师。他曾多次劝告姜维不要冒进,认为军事战略应当循序渐进,讲究时机,结果姜维并没有听从。姜维急功近利,过于急于求成,最终也未能扭转蜀汉的命运。费祎曾评论姜维为“好功名利禄”,意思是姜维急于建立自己的事业,不惜冒险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决策,而这一切的冒进最终只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诸葛亮多次选错人,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而背负责任的并非仅仅是刘禅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