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中有许多关键的转折点,而对蜀汉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关羽失守荆州。荆州在三国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无论对曹魏、孙吴还是蜀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关羽在樊城之战中,水淹曹军,斩杀曹军名将庞德,声名大振,这也堪称他一生的巅峰时刻。
然而,人生的巅峰之后,紧接着便是惨痛的失败。吕蒙在白衣渡江之时,关羽仍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完全没有察觉到危机的临近。当他发现的时候,已经为时过晚。古代没有现代的无线通信,求救极为困难。有人可能会疑问:古代不是有烽火台吗?不是有信鸽吗?为何关羽不借助这些方式向刘备求救呢? 先来说烽火台。当时刘备已经在益州立足,政权中心在成都,而关羽则驻守在荆州,两地相隔近一千公里。古代烽火台通常每五里或十里设一座,多设在交通要塞或边疆地带。荆州到成都之间,如果想要顺利传递信息,至少需要设立近二百座烽火台。然而,荆州并非边疆重镇,烽火台建设不可能如此完善。即使假设烽火台齐全,吕蒙和陆逊也很可能会暗中除掉哨兵,使得烽火台的作用无从发挥。 即便烽火台能够顺利点燃并传递信息,实际效果也有限。关羽进攻襄樊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而败走麦城则发生在同年十二月,时间不到半年。这半年间,关羽屡次斩杀曹操部将,俘获敌将,为刘备带来了不少捷报。刘备也正顺风顺水,完全没料到荆州会遭到偷袭。即便关羽发现吕蒙渡江后立刻点燃烽火,消息传到成都,再由刘备派兵前往救援,也几乎不可能及时赶到。毕竟从荆州到成都千里之遥,即便快马加鞭,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行军作战。 再谈信鸽问题。虽然信鸽在商朝就有人饲养,但真正有明确记载用于通信,是到了唐朝。也就是说,三国时期信鸽作为通信手段几乎不存在。如果没有信鸽,自然无法用它向刘备求救。即便假设三国已有信鸽用于传递信息,其速度也有限,一般飞行约70到100公里每小时,从荆州飞到成都至少需要十到十五个小时。相比烽火台,信鸽反而更慢。 信鸽的优点是可以携带具体信息,而不是像烽烟那样只是一种警示信号。但它也有风险:信鸽在途中可能被捕获或误伤,飞行过程中不能保证百分百成功。即便信鸽成功送达,刘备获得信息后派兵救援,也仍然无法改变时间紧迫的事实,关羽可能已经阵亡。 因此,不论是烽火台还是信鸽,即使存在或使用成功,刘备都无法在关键时刻赶到救关羽。这场荆州之战,从本质上说,是没有时间和条件去营救的悲剧。 假如烽火台和信鸽真的能够成功运用,会有什么不同呢?烽火台仅能传递警报,无法提供具体情报,救援速度仍然不足以挽救关羽。但如果信鸽存在,并能顺利传递信息,也许有一个方法能挽回关羽一命:刘备收到消息后,可立刻向刘封施压,要求他营救关羽。如果刘封知道刘备已掌握情况,可能不敢任由关羽自生自灭。不过,即便如此,荆州依旧难以保全。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