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隆
据说姓马的人多有勇名,而今天的故事主人公也姓马,不过大多数人可能没听说过他。
公元251年,是三国时期相对平静的一年。那一年,蜀汉大将军邓芝去世;东吴发生洪灾,孙权病重;而曹魏方面,一位老将逐渐声名鹊起。那时司马氏权势渐盛,魏齐王曹芳沦为傀儡。兖州刺史令狐愚和舅舅王凌密谋废掉曹芳,拥立楚王曹彪为帝。曹彪是曹操的儿子,曹芳的叔爷爷,在令狐愚等人眼中,曹彪是一支值得重注的潜力股。
然而,还没等计划成型,令狐愚便病逝。两年后,年老的王凌也难敌司马懿父子,密谋泄露后自尽。为了震慑他人,司马懿将相关者夷灭三族,就连死去的王凌和令狐愚,也被拖出棺材暴尸三日。
在人人自危之时,一个卑微的武官站了出来,他就是马隆。马隆是山东人,自幼聪慧,但没有人引荐,在兖州混了大半生,也只是个不起眼的校尉。令狐愚被曝尸荒野后,马隆不顾旁人异样的目光,说自己曾在令狐愚府上做过门客,与其有过主仆之情,如今实在不忍心看他落得如此下场。于是,他将令狐愚的骸骨重新收敛下葬,并在墓地周围种上松柏。他甚至提出要为令狐愚守孝三年。在那个动荡年代,这种忠义行为让默默无闻的马隆一举成名。
公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迫使魏主曹奂禅位,自立为帝,定国号为晋。此时蜀汉已三年前灭亡,东吴仍在江南偏安。为了统一天下,司马炎下令各州县举荐贤才,兖州的马隆因此得以重用,很快被升为六品司马督。
公元278年,吴国尚未灭亡,西晋却遭遇建国后最大危机。凉州刺史杨欣曾与蜀将姜维交手,也参与灭蜀之战,算得上战功显赫。然而杨欣治理地方不善,与鲜卑人矛盾加剧,最终被鲜卑悍将若罗拔杀害。消息传来,人心惶惶,一旦凉州失守,东吴尚存,西晋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
司马炎急得捶胸顿足,众大臣无人敢应。就在此时,一个自信的声音响起:“我愿往!”众人定睛一看,正是马隆。司马炎大喜,问他有什么条件。马隆坦率提出要招募三千精兵,并配备最好的装备,随他西进凉州,定能收复失地。朝中一些官员质疑:“朝廷自有军队,何必另行招募?”司马炎果断回道:“你行你上,不行别BB!”官员们立刻闭嘴。
马隆坚持自己招募精兵,是有理由的:鲜卑人骑术高强,非普通中原士兵能敌,必须依靠远程武器。他设立严苛选拔标准:能拉起200多公斤的弩和20多公斤的硬弓者方可入选,最终仅有3500人合格。兵员选定后,他还亲自筹备装备,克服官员阻挠,最终一次性准备了三年的军需,并被封为武威太守。十一月,马隆率领3500精兵,顶着黄沙沿河西走廊西进。
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战术如游牧民族般机动灵活,常以突袭和穿插扰乱敌阵。马隆独创偏箱车,一种类似独轮车的装置,车头装尖刀,开阔地一字摆开,弓箭手向外射箭,迫使敌人无法接近;遇山谷,则推车缓慢前进。秃发树机能尽管布置伏兵,却完全无法攻破马隆阵势。
在战局胶着时,马隆发现一处被称作“鬼谷”的山谷,盛产磁铁矿。当地人误以为是巫术。马隆利用矿石筑起两道磁石墙,再派士兵穿牛皮铠引诱敌人。鲜卑骑兵进入谷口后,被磁力吸住,手中弯刀失效,晋军冲杀而出,将敌俘虏轻松收缴。秃发树机能被俘,部下闻讯纷纷归降。马隆凭借几块石头,就解决了凉州叛乱,为司马炎排除了心腹大患。
公元279年,吴国灭亡。朝廷委任马隆为西部太守,驻守西宁。边境部落首领成癸屡次侵犯,马隆让士兵假扮农夫,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一举击溃,从此边境平稳。公元290年,他被封为奉高县侯,长年驻守陇西,威信极高。
有人嫉妒他,散布谣言称年迈昏聩,朝廷以严舒替代他,却很快被事实打脸。羌人得知马隆调离,准备侵犯,朝廷只得重新启用他,羌人闻讯退兵。
马隆不仅军事政治才能出众,还学识渊博,他的《风后握风经》记载大量军事发明和阵图,他的《八阵总述》阐述排兵布阵要领,被后世兵家视为经典。马隆的事迹至今鲜为人知,或许与他的出处《晋书》有关。千古英雄,总因功名而起落,残篇断简,记载着他们的光辉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