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立储制度一直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元朝的历任皇帝继位都需要经历一番波折,元成宗铁穆耳也不例外。铁穆耳(1265-1307)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次孙。值得注意的是,蒙古并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更不用说让一个嫡次孙继承皇位了。每次皇帝去世后,即使有遗旨,通常也不能完全按照遗旨继位,还需要经过“忽里勒台”这样的过程,这一过程带有一定的奴隶制“民主”色彩。因此,铁穆耳能够继位,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不少波折。
我们来看看忽必烈去世时,他的儿孙们分别在做些什么。
首先是忽必烈的儿子们。
在大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史书记载忽必烈有十个儿子,然而在元朝的历史中,关于这些皇子的记载却非常简略。
长子是孛儿只斤·朵儿只,史书上提到他是木华黎的六世孙,脱脱的儿子。也就是说,朵儿只是过继的,并没有继位的资格。
第二子是孛儿只斤·真金,他是忽必烈的嫡长子,且忽必烈在一定程度上受汉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视嫡长子的地位。真金在30岁时被封为皇太子,理论上是合法的继承人,但不幸的是,他在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去世,未能继位。
第三子是孛儿只斤·忙哥剌,他比真金还早去世,死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
第四子是孛儿只斤·那木罕,他是与真金同母的弟弟。真金去世后,他便成为嫡长子。不过,这位皇子并没有很大的作为。在一次带兵北上与其他宗王作战时,他被自己的部下出卖了。在蒙古,如果不能打胜仗,是无法继位的。
第五子是孛儿只斤·忽哥赤,他被封为云南王,但在至元八年(1271年)去世。
第六子是孛儿只斤·爱牙赤,去世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
第七子是孛儿只斤·奥都赤,他被封为西平王。奥都赤有一定的实力,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征战,远离政治中心,最终于元贞二年(1296年)去世。
第八子是孛儿只斤·阔阔出,他被封为宁王。由于实力较弱,他成为了铁穆耳的支持者。
第九子是孛儿只斤·脱欢,他被封为镇南王。脱欢在南征时损兵折将,忽必烈认为他丧师辱国,因此命令他终身不得入觐。脱欢早已丧失了继位的资格,并于大德五年(1301年)去世。
第十子是孛儿只斤·忽都鲁帖木儿,关于他的历史记载极少,推测他在忽必烈去世时年纪尚小,所以对继位没有影响。
从这些记录来看,忽必烈的儿子们大多数都死在了他之前,活着的也都缺乏足够的实力。
接下来是嫡孙之间的竞争。
真金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甘麻剌、答剌麻八剌和铁穆耳。在忽必烈去世后,答剌麻八剌已经去世,所以只有甘麻剌和铁穆耳仍然有继位的可能。而甘麻剌是嫡长孙,因此两人之间的竞争也就显得格外激烈。
甘麻剌(1263-1302)自小由忽必烈的皇后察必抚养,他被封为晋王,并长期担任漠北方面的主帅。忽必烈曾特别为甘麻剌设立了“内史府”,并倾向于将其培养成接班人。
然而,甘麻剌的母亲真金的太子妃伯蓝也怯赤(又名阔阔真)却偏爱幼子铁穆耳。铁穆耳不仅文才武略出众,还曾统军平定了北部诸王乞丹的叛乱,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到了1293年,忽必烈正式册封铁穆耳为皇太子,并授予他“皇太子宝玺”,派遣宠臣玉昔帖木儿辅佐他坐镇北境,以防甘麻剌的叛乱。铁穆耳似乎距离登基越来越近了。
然而,是否就这样简单地决定了铁穆耳成为新皇帝呢?
事实上,大元皇帝的继位必须经过“忽里勒台”会议,由诸王和贵戚共同推选才能最终决定。关于忽必烈生前对铁穆耳的支持,也有一些历史上的疑问。实际上,忽必烈在临终时健康状况已经不好,无法亲自处理政务。此时,几位重要的大臣——不忽木、伯颜和月鲁那颜,实际上在忽必烈身边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支持至关重要。
那么,为什么最终选择铁穆耳呢?原因之一就是铁穆耳的母亲阔阔真对他的大力支持。在蒙古,女性的地位非常高,蒙古帝国历史上有几位女性主政。阔阔真作为未来的皇太后,其意见显然影响了大臣们的选择,因为没有人愿意得罪她。
虽然甘麻剌也准备争夺皇位,但大臣们,尤其是自己的母亲,都支持弟弟铁穆耳,甘麻剌最终也未能与其争斗,选择继续镇守漠北,不再回到大都。
有趣的是,历史的风水轮流转。公元1323年,元英宗在“南坡之变”中被刺杀,甘麻剌的儿子孙铁木儿登基成为皇帝,年号泰定帝。第二年,泰定帝追尊甘麻剌为皇帝,为他上庙号“显宗”,甘麻剌虽然去世多年,却也在死后十多年被追封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