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王朝的腐败与昏庸,注定了它的灭亡。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退位后,他的家族成员是如何被处置的呢?这个问题在史料中有详细记载。民国政府当时明确表示,清王室的成员仍然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保留皇帝的尊号,宫中的太监、宫女等执事人员也继续留用。
然而问题来了,宫女和太监们没有什么武力,自然好对付。但紫禁城内外还有数万御林军,这些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这些御林军大多出身于八旗正统,专门负责保卫皇帝和太后,平时负责巡查、缉捕,维护国家安全。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御林军,后果可想而知,必然会引发大事。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清朝的建立时期说起。
在清朝刚建立时,像所有新朝的开国君主一样,清朝的统治者也非常注重军队管理,军纪严格,因为政权的稳固需要依赖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在清朝刚入关时,政局尚未完全稳定,统治者对军队的训练要求非常高,确保军队有足够的战斗力。然而,经过康乾盛世的繁荣,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清朝的统治者对军队的管理开始松懈。
清朝的军队多为八旗子弟,他们出生富贵,过惯了优渥的生活,少有训练和实际作战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八旗子弟逐渐养成了奢侈、懒散的习惯。老舍在《茶馆》中的人物台词形象地描述了这些人的本质:“老八旗的人太败家,把祖宅卖了,就为了买个鸟笼子玩!”这些八旗子弟喜欢享乐,什么看戏、赌博、喝茶、逛酒楼、斗鸡斗蟋蟀,样样都擅长。
到了清朝雍正时期,鸦片逐渐在军中泛滥,许多人染上了毒瘾,缺乏文化追求,甚至开始依赖鸦片来消磨时光。长此以往,身体虚弱,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幅下降。到了晚清,军纪更是废弛,许多武官不再骑马,而是改乘轿子,甚至连皇宫中的这一切也被默许了。最终,清军在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屡屡失败,如果不是太平天国内部出现分裂,清朝的灭亡可能会提前发生。
随着清朝走向衰亡,军队的崩溃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为了保护自己出宫逃亡,理应依靠御林军护卫。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慈禧并没有带上御林军,而是选择了一家民间镖局作为保镖。这不仅是为了避免张扬,还因为当时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军中的许多士兵都成了鸦片瘾君子,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慈禧太后深知这些士兵的虚弱,怎敢让他们为自己护驾呢?
更早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御林军早早溃败,未能阻挡住英法联军的入侵。清朝的政府在长时间的腐败与动荡中艰难维持,直到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后,局势发生了变化。袁世凯虽然曾被放逐,后来又被召回,掌控了军政大权。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禁卫军的总指挥。
晚清的禁卫军大多是满蒙族人,尽管军事能力平平,但他们对朝廷忠诚,思想根深蒂固。当他们得知隆裕太后决定逊位时,禁卫军十分愤怒,甚至包围了冯国璋的府邸。尽管如此,历史的车轮已经无法逆转,清朝的覆灭已成定局。
冯国璋是个谨慎的人,在关键时刻,他没有鲁莽行事,而是召集禁卫军的官兵,向他们宣读了《优待清室条目》的内容。禁卫军中的满族士兵非常激动,有的痛哭流涕,有的愤怒不已,甚至有些士兵想要放弃斗志。冯国璋安抚了他们,并保证会用自己的生命保障皇宫的安全,同时宣布禁卫军继续守卫皇宫。冯国璋还保证,如果他与革命党有任何勾结,禁卫军随时可以将他击毙。
冯国璋的这一番话平息了军中的混乱。禁卫军得以保留,继续领取俸禄,唯一的变化是他们的上级换成了新政府。冯国璋表示,愿意返乡的禁卫军士兵可以获得路费补贴,剩下的士兵则被编入北洋陆军第十六师,并继续跟随冯国璋,直到他卸任总统后才被调离。
1919年,冯国璋去世后,第十六师在直奉大战中被吴佩孚收买,宣布投降,随后被解散。只有一部分八旗子弟骑兵去了东北加入了张宗昌的队伍,其他士兵则纷纷回到故乡,过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