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经济最辉煌的年代是唐宋,政治最深远的则是隋唐。
《隋唐演义》中说,隋朝建立到灭亡,共历经两代,国运较短。隋朝末年,杨广实施暴政,致使多地民族起义。刚刚修建成型的大运河,甚至都未来得及开通,隋朝就已经走到了灭亡,而后接手的李唐将整个大运河重新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两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然而除了大运河以外,隋朝还推出了科举制,可整体国运衰弱,科举制尚未发展成熟,天下就成了李姓的天下。
在隋朝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使用九品中正制,而汉朝时期,则多为察举制。时间到了隋朝,隋朝皇帝建立科举制度,以才学高低来评判人是否为官。然而隋朝建立到灭亡都过于仓促,这时科举制度只是刚刚成立,并没有完善,也没有走向辉煌。隋朝仓促的灭亡,李世民接手江山,科举制也正是在李唐的手中才真正走向了成长,到了宋朝才得以完全成熟。
一、九品中正制即门荫制
唐朝之前使用九品中正制即门荫制,这一制度的建立养起了各大士族。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士族承袭朝廷一半的江山,大家族的子弟将自己的孩子稍加培养就能入朝为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才将士族养了起来。
唐朝之前有士族、氏族、世族,即使他们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也都是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中心代表。世家大族在唐朝及以前非常有声望,甚至高于当时的执政统治者。唐朝时期氏族分为5支,一个是江南以南的侨姓,一个是山东的郡姓,一个是关中地区的郡姓,还有一个是东南的吴姓和代北的虏姓。
1、声望悠远的世家大族这几个姓氏曾掌管着李朝江山的大部分官员,世家大族以山东氏族最为强盛。鼎盛时期,君主都不能奈何。古代崇尚儒家文化,以孔子等一众人为自己的思想政治文化传播者,而孔子出生于山东,自然就带火了山东的氏族。
过于强势的世家大族自然会引起统治者的不满,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这些权利高于统治者的世家大族,则被单拎出来,另当别论。
从隋朝推举科举制度之后,这一制度就被后来无数君主所追捧,毕竟谁也不愿有一种人能凌驾于统治者之上,有如此高的威望和权力。九品中正制就此结束,迎来了崭新的科举制,世家大族这边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更想推举九品中正制,两个文化交流的差异,引发了寒门和豪门之间的生死殊搏。
统治者自然是想雨露均沾,既能用世族的威望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又能让贫苦百姓中选举出真正能有才学的人,来做自己的左膀右臂。
2、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
虽然这是很多统治者的想法,可如果两者产生矛盾,所有统治者都会选择自己王权至上。《贞观政要》中曾记载: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这句话大概意思就是指氏族如今的风光都是因为曾经各朝各代给他们的荣耀,并不是他们自己就有的。
在唐朝统治中,曾经辉煌一时的九品中正制,如今已经渐渐没落,可九品中正制的没落,并不代表氏族的没落,那些依旧存在的氏族,只会用自己的实力来打压皇族的存在,李世民时期曾被山东大儒以此要挟。可见当时的统治者其实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权力,也正是因为世家大族的威胁,才让李世民更加坚定了自己一定要推举科举制度。
然而世家大族早已从秦朝乃至汉朝又到如今的唐朝,有着数千年的人脉资源以及权利积累,想要将这种风气打压,实则是一件难事。但这对于唐朝的诸位统治者来说,既是难题也是能统一自己政治权利的最重要的途径。
二、科举制诞生与运用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成长于唐朝成熟却在宋朝,宋朝时期,早已经没有了世家大族的各类纷争,朝廷上武将文将相处和睦、民间百姓和谐,官员与氏族和谐。
唐朝为了能够奠定自己的统治,将科举制及九门中正制一起运用。虽然两制度一起运用,但依旧极力地在打压士族的后代,毕竟唐朝统治者也希望有自己能够驾驭的官员和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不希望士族过多参与。
1、门荫制即九门中正制同科举制百年争斗
双方斗争了数百年的时间,唐朝一共经历200多年,其中帝王一共出过21位,这21位皇帝在位期间都在为了能够推行科举制努力的贡献着。
直至宋朝,北宋时期原本属于各大氏族的天下,逐渐被统治者中央政权政府代替,之后中国再没有了传承千百年的世家大族,而这些世家大族也随着时间没落落败,随后变成了一朵昨日黄花。
红楼梦中曾记载过四大家族的兴衰,贾史王薛曾经如何兴盛,最后却变成昨日黄花,真是应了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的四大家族兴衰,也预示着当年唐朝时期各大兴旺家族的兴衰,唐朝琅琊王氏,清河崔氏,都被慢慢地架空,变成了历史上曾经一颗闪耀的明珠。2、门荫制即九门中正制落败
科举制的建立,给了无数寒门子弟希望。而科举制广泛运用,既改善了之前用人的制度,彻底地打破了血缘关系世袭以及世家的这种垄断行为,又能够让一些郡州有特别推荐有才能的人。一开始科举制的兴起是为了选贤举能,能能够让那些寒门出身的子弟也能够为朝廷效力,可之后科举制变成了一种束缚思想束缚学问的制度,俗称八股取士,变得不再像科举制了。
其实科举制主要是为了让所有人有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然而最开始是这样的,可到了后来变成了极为繁琐束缚思想的各种制度,从宋朝到元朝科举制发展了一段时间,但却非常短暂,从明清两代开始,科举制慢慢的变成了一种对学子的束缚,寒窗苦读十载,最后也不一定能得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些人变成了只读书读死书。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科举制没有受过任何影响,只是为了选贤举能。慢慢的它受教科书的影响,让人们只要谈起科举就变成了封建制度的糟粕,认为它禁锢人文思想阻碍时代进步,但这些并没有多么的有据可证。毕竟科举制从一开始建立,只是为了选贤举能,就像现在的高考。
3、科举制落败,昨日黄花最开始隋唐时候文官考试制度,内容是一些国家政治论文和零散诗歌五官的考试,内容其涉及的都是非常有价值且实用的东西。到了明朝时期,认为想要世界和平,就要把人和各种东西放在一起,做一个捆绑。于是这个捆绑变成了祖祖辈辈中科举制的捆绑,也称为八股取士。
明朝之后,随之来到的清朝本身满族,他们痛恨汉人看不起汉人,但又无法拒绝汉文化,可又担心如果汉人继续为官做宰可能会占据属于他们满族的江山,除了八股文,那时又出现了文字狱,严重影响了当时文化的发展。科举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是经过封锁,变成了一种束缚我们思想的糟粕。
抛开这些不谈,其实唐宋元时期科举制度为统治者带来了不少优秀以及有质量的官员,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扩充国学,增加了考试科目,而后武则天时再次加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殿试武举是由当时的兵部来做主考,考试科目有骑马射箭以及负重摔跤等等。
三、结语
经过几代人慢慢摸索,终于将九品中正制彻底打压下去,开始推广科举制。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已经可以用高官来主持考试,直接将科考的地位提升一个档次,科考定为定制。
唐朝时期科目为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随后虽增加了殿试,但也只是三科到了宋朝科举制比唐朝更进一步,考试分为州试、省试、殿试,其中殿试成为了定制。这两代为科举制的最辉煌时代,唐朝科举制成长且发扬光大,宋朝科举制即发扬光大,也奠定了自己的基础。令人惋惜的是明清时候,科举制变成了一种束缚。
纵观唐朝时期,无论是科举制的发展亦或其他。发展都是极其迅速的,尤其到了武则天时期,尽管大臣不再支持,士族反应强烈,但武则天依旧推行殿试,并将武士也纳入了其中。唐朝的发展直接奠定了宋朝当时的基础,其中的辉煌成就永远是让人无法抹去的,尽管最后他们成了历史,依旧流淌着属于他们的神话。
参考文献:
《隋唐演义》
《唐宋科举制度研究》
《贞观政要》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