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秦国主将是王龁,赵国主将是廉颇,廉颇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三次被王龁击败,打到最后,廉颇不敢出战,只是依靠壁垒与秦军对峙,因此还被赵孝成王责备。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第一次战败是长平之战秦赵双方第一次交手,当时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而秦军侦察兵居然斩杀了赵国的裨将茄,裨将就是副将,级别不低,仅次于廉颇,这个赵国裨将能被史书记载名字,绝对不是平庸之辈。
王龁
赵国连军队的副将都被秦军击杀,这个仗可以说败得很惨了,这是廉颇的第一次失败,身为主将,廉颇是有责任的。
第二次战败是两个月后,王龁率领秦军攻破了赵军阵地,打败赵国主将廉颇,斩杀了赵军的四名都尉,还攻占了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
都尉是中层武官,低于将军,是直接带兵的军事将领,一战被击杀四名都尉,那士兵的损失就更大了,可以说廉颇就是惨败。
第三次战败是在同年七月,经过前两次交战后,廉颇意识到不能跟秦军硬碰硬,于是在营地筑起围墙,不再出营应战,结果秦军发起强攻,攻占了赵军西边的营垒,又斩杀了赵军的两名都尉。
秦军攻城
就是三四个月的时间,廉颇指挥下的赵军损失了一名裨将、六名都尉、两座重要城池以及数座营垒,至于士兵的损失,至少有数万人了,将领都死了六七个,手下的军队能强到哪里去,根据推测,士兵的损失在5万人左右。
堂堂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赵国名将廉颇在对战秦国并不是特别知名的将领王龁时,为何会败得这么惨?
王龁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在秦国也算是名将了,其军事水平仅次于白起、王翦,与蒙骜、李信差不多的水平,王龁打仗有胜有败,史书记载的军旅生涯近20年,秦以军功爵位制治国,王龁的爵位是左庶长,这已经是军功爵位制中的第十级了,商鞅和白起都曾经是左庶长,因此可以认为王龁的军功与商鞅和白起相当。
廉颇
靠军功从底层升起来,靠的不仅仅是勇猛,更重要的是谋略,纵观王龁一生,并未有谋略出彩的地方,几乎都是靠勇猛博取的军功,看长平之战王龁与廉颇的对战,王龁领导的秦军几乎都是硬打硬拼,并且取得了攻城掠地的战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从史书对廉颇的记载来看,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勇气闻名,勇气可以理解为指挥手下军队作战勇猛,敢于出险招、奇招,按道理来说,廉颇的谋略水平应该高于王龁,但在长平之战,廉颇不是王龁的对手。
两军对垒主要看两点:一是主将的谋略水平,包括治军水平、带兵能力、决策能力,二是双方军队的实力水平,包括综合国力、军队多少、战斗力强弱。
两军对垒
当双方主将的谋略水平差不多在同一水平线时,任何一方有奇谋妙计也不能骗过对方时,只能靠绝对的实力了,这个时候双方拼的就是综合国力与军队的战斗力,秦军战斗力强于赵军,秦国综合国力也强于赵国,甚至秦国君主都比赵国君主英明。
长平之战实际上就是秦强赵弱的局面,秦国虽然比赵国强,但也没有到达碾压的地步,秦国仍然惧怕东方六国合纵抗秦,别说六国,就算有两三个诸侯国联合起来,秦国都不一定能取胜。
秦军战斗力同样也不是辗压六国士兵的存在,就在长平之战结束没多久后爆发的邯郸之战中,秦军都攻不下元气大伤的赵国都城邯郸,还被赵、魏、楚三国联军打得大败,所以说秦军也不是天下无敌的,同样会吃败仗的。
廉颇输给王龁的主要原因就是赵国实力不如秦国,廉颇虽然损兵折将,但没有伤及赵军根本,如果赵孝成王不用赵括代替廉颇,赵国的40万大军就不可能被白起活埋,廉颇的能力就体现在这里。
秦军实力强过赵军
廉颇能够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战略,找到对自己一方最有利的打法,长平之战之初,廉颇只能选择避开秦军锋芒,选择固守不战,以此来消耗秦军的锐气,但是赵孝成王等不了,因为赵国的粮食不够了,几十万大军在前线作战,每天的消耗就是个天文数字,赵国国力吃不消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廉颇被王龁打败了三次,为什么廉颇仍然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胜败乃兵家常事,两三次的失败不能否定一个名将一生的功绩,廉颇不仅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还是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还入选十七史百将传,是被很多人认可的战国军事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功绩。
1、敢跟强国硬碰硬
齐国是东方大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领赵军深入齐国境内,大败齐军,攻取阳晋,这是史书上记载的廉颇第一次作为主将率军作战,深入敌方境内作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能攻破敌方的城池就更不容易了。
廉颇有勇气
赵国当时的综合国力不如齐国,战国七雄中,齐国、楚国、秦国是第一档强国,赵国和魏国算是第二档,韩国和燕国是第三档,虽说国力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原因,但廉颇敢跟强国硬碰硬并取得胜利,这的确是很有勇气的事。
四年后,廉颇再次攻打齐国,攻破了一支齐军,除了齐国之外,廉颇还有数次与秦军交战取得胜利的功绩,阏与之战后,秦昭襄王发兵攻打赵国几邑,廉颇率军救援几,在几之战中打败了秦军。
长平之战后不久爆发了邯郸之战,此时的赵国已经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45万军队,国内空虚,整个国家的青壮年男子几乎全部战死,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而守卫邯郸的主将就是廉颇。
邯郸之战中,王陵率领的秦军阵亡了4~5万人仍然不能攻克邯郸城,廉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是当赵国唯一的名将,并与魏、楚联军一起打败了王龁率领的秦军,以弱胜强,这本身就是一种荣耀。
邯郸城下秦军大败
2、处于弱势有勇气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燕国想趁赵国空虚捞点好处,攻占几个城池,燕国兵分两路攻赵,廉颇率领赵军先打败一路燕军,俘虏主将栗腹,又打败了另一路燕军,俘虏了主将卿秦和乐乘,然后廉颇一路北伐,一直打到了燕国都城,包围了燕都。
燕国两路大军全军覆没不说,还被人家攻到了首都,这就是廉颇的战斗力,虽然此时的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但廉颇领导的赵军很有勇气,战斗力也超强,能够迅速打败对手,这就是名将的风范,处于弱势有勇气说的就是廉颇。
廉颇的背后是一个摇摇欲坠的赵国,国力日渐衰弱,国君还昏庸无能,他能带领弱势的赵军对抗强盛的秦军本身就是个奇迹,王龁的背后是一个强盛无比、蒸蒸日上的秦国,而且国君英明,双方背后的平台完全不一样。
廉颇与李牧
廉颇其实跟李牧有点像,有廉颇在,长平之战赵国不至于被杀45万人,长平之战是赵国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李牧是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在,赵国尚能苟延残喘,李牧死,赵国亡,放在廉颇身上,也同样适用,廉颇在,赵国在,廉颇走,赵国坠入灭亡的深渊,所以廉颇跟李牧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