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
读战国史书《孙膑兵法》,里面的《擒庞涓》一目最为印象深刻,一来是因“桂陵之战”中为孙膑的三次用计所折服;二来也为原本同门的师兄弟竟最后落得个一人腿断一人亡的结局感慨。庞涓断孙膑腿,孙膑复仇,这期间又是怎样的爱恨情仇?
师兄弟的相残
这首先要从庞涓与孙膑的故事说起。庞涓、苏秦、张仪与孙膑本是一同拜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的师兄弟,庞涓、孙膑结为兄弟,学习兵法;苏秦、张仪一起学习杂学游说。
庞涓、孙膑吃住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三年过后,庞涓自认为学业有成,应魏国招聘下山,临行前与孙膑相约:若自己将来得到重用,也一定会将你举荐到魏国。孙膑听后感动不已,更觉得师弟如此重情重义。
然而在庞涓到了魏国大展身手并当上大将军后,并未请孙膑出山。后因墨翟推荐,魏惠王重用孙膑。但殊不知收到庞涓之信的孙膑此刻正落入昔日师兄弟的陷阱中。庞涓嫉妒孙膑比自己才能高于自己,又怕他来到魏国后得到宠幸,分割他的兵权。
于是设计陷害,剔去孙膑膝盖骨,在脸上刺下“私通外国”四字,甚至想要骗取孙膑的私传兵法。但最后在家仆的告知下,孙膑大惊,装疯卖傻从魏国逃出,来到齐国,再次成为幕后之主。
桂陵之战中围魏救赵、减灶之法,看似是齐、魏的争霸战争,更是孙膑策划的一场复仇之战。
类似于庞涓孙膑这样师兄弟相残的在战国并不少见,前面提到的苏秦、张仪,以及师从荀子的李斯与韩非。同门师兄弟相残令人惊骇,但这又是为何?
战国“士”的兴起
在经济学上,我们知道一个规律,僧多粥少便会发生争抢,僧之间会产生竞争。这个现象也存在于战国的士人们中间。在西周的等级制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士处在最低级的贵族部位。士作为一个流动阶层,可以是贵族降为士和下层庶民上升为士。
如孟子曾说“其祥不可得闻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由于井田制的逐步解体,使得“学在官府”的传统向下层转移,私学兴起,使得下层市民在春秋末年的社会变革中地位不断提升,为士阶层的扩大开辟了道路。
其次,春秋时期,随着分封制的瓦解,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也微乎其微,这为贵族衰落为士创造了条件,使其成为士的一大来源。再者,养士之风盛行。养士之风在战国发展到极致,比如战国四公子中的春申君,《史记》中记载“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足见春申君养士之多,对士尊崇之高。
最后,人才的频繁流动也成为各国争夺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正因如此,孙膑才能得以到齐国,准备复仇计划。春秋战国之际,诸侯混战,争霸图强,人才在其中更为重要。没有了宗法束缚的士阶层,获得了更大的人身自由,而不再依赖于强宗大族,使士的流动成为可能。“外士”的到来更加剧了同国士之间的竞争。
于是,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战国时期士阶层不断扩大,士人增多,但争霸的国家从十几个到七雄,再减少到后来的秦赵两国,需要的地方如此少,可见竞争的激烈。即使是同门的师兄弟也难逃争夺的命运了。
礼崩乐坏带来的人情凉薄
西周时期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重情重义的时代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趋利性。随着西周的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解体,私有制不断兴起。
如“为田开阡陌封疆”,即废除原来井田制下纵横交错的井田,封树为界。“封”即作为土地所有权的标界。每户对土地的分界十分明确,反映了对土地所有权十分重视。私有制的发展使人们更重视个人利益,“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即使在情义面前,利益也占首位。
再加上失去了礼的约束,在思想上人们也更重视利。儒家在战国时期呈现衰落倾向,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被法家取而代之。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占首位,“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法家“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更强化了人们不择一切手段追逐利益的心性。由此庞涓才会为了保全自己在魏国所得荣誉与奖赏,不惜砍掉同门双腿。
军功爵制的刺激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性质巨变,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转化。周天子失去了自身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掌握实权,养士风气使得他们从下层人士中选拔人才,打破了奴隶主贵族时期的世袭制度。
而下层人士参与的政治经济改革,废井田、改税制,为将其封赏给士人提供了基础。加上法家“食有劳而禄有功”思想的提出,“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也就是说,不论出身门第,都可享受爵禄。其次以“千户、万户封地”赏之。最后就是各种金银赏赐。
这对巩固各国地主阶级统治,打击旧贵族,提高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军功爵制对所有人并不是平等的,有功者得之,所以在激励人们投入战场和不断增强自己的军功中有很大诱惑力。
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个负面影响,如士人之间好大喜功、争名夺利直至自相残杀;为了获得君主赏识,不惜手段取得欢心。而庞涓在兵权大握之时,利益熏心,害怕孙膑风头高过自己,先下手为强。
其实,在孙膑出山之前,师父鬼谷子为其占卜,并将“宾”改为“膑”字,虽知道孙膑此去有凶但不好言明,以改名示意。而孙膑所受之刑也称为“膑刑”。
庞涓残害同门的历史记录于书令人感叹唏嘘。虽然此类事件在战国时期皆目目可知,但我们仍看到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人不过是流于时代的一颗水珠,奋力挣扎,依旧不免融于潮流。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俨然泥沙俱下,不可挽回,私有制的催促、军功的诱惑终使人心屈服。但是以害人者,实为害己,孙膑数十年筹划,终得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