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中科院院士:房梁上掉块肉都比那个强
迪丽瓦拉
2024-11-27 09:31:55
0

原标题: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中科院院士:房梁上掉块肉都比那个强

张衡的地动仪很多人都应该不陌生,毕竟作为曾经课本上的经典图像被许多人所熟知,而且还有不少地方将课本上的图片做成了实物,供人们所欣赏,但真正的效果如何,却很难评估,毕竟这只是个复制品,是否真的达到了古代这个物件的功能。

范文澜先生曾经在《中国通史简编》之中评价过张衡:“王充的著作,有益于科学思想,张衡的发明,推进了科学知识。《论衡》于地动仪是东汉两大创造,王充与张衡是东汉文化界的两个伟人。”可见学者对于他是有一定的认可的,只是因为时间太过久远,他的地动仪也早已消失在了历史之中,没有一件真品遗留至后世。

2018年有媒体报导称,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了,包括那张广为人知的照片,一代人的回忆至此也消失在了课本之上,因此不少人你发出疑问,难道中国人所熟悉的“张衡地动仪”是假的吗?

此前,网上还有过一个帖子,说的是:“大家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张衡地动仪,其实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籍复原出来的,应该称为”王氏地动仪。“该帖子还指出张衡的地动仪就是伪科学,这种地动仪从科学层面上来讲不可能准确的记录地震。

但是要知道张衡的地动仪本身就不是用来预测地震的,毕竟预测这种事情到了今天科技手段如此发达的情况下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在科技水平有限的古代了,因此地动仪也只是获悉哪个地方发生了地震,好第一时间获得消息,而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神奇,可以准确预知地震发生的方位。

1951年,科技史专家王振铎根据史书记载对张衡的地动仪进行了复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动仪模型。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地动仪也就只有70年的历史,至于是不是历史上的原貌,是否达到了历史上的功能,是还需要考证的。而且这件复原品出来之后也一直受到了学界相关人士的质疑,毕竟谁都没看见过它的原貌。

但是这毕竟是对古籍文物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也算是文物复原的一个进步。因此在1952年的时候《人民画报》出人意料的用了一整篇文章图文并茂的描述了王振铎这款复制版的地动仪,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它。

之后地动仪就出现了教科书智商,以便让大众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但是教科书之中却删除了《人民画报》上的一段话:“可惜张衡这一重要发明早就已经失传了,隋朝时科学家林孝尚有一部《地震铜仪经》,也未能流传下来,这里介绍的这个模型,是我们在1951年设计完成的,主要是根据《后汉书·张衡传》的记载,及考古材料而复制的。”

可见,原版的介绍之中,对于地动仪是有一个准确的认知的,它首先是个复制品,其次它没有有达到古代的功能,这个都是未知的,毕竟历史已经过去太久远了。

在范晔的《后汉书》之中曾经描写过张衡的地动仪: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重,覆盖周密无比。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古书之中有对地动仪外形的描述,确实也我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地动仪有些类似,但也只是外表类似,其中如何作用、其中的机关怎样,古书之中也没有记载,几天的复原也只是一定的推测,所以地动仪的真实性如何,自然还需要考证。而张衡地地动仪也只是在记录公元138年地一次陇西地震之后,就再无出现了。

而中国有了复原品之后,就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关注,毕竟这种东西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科技性。1972年,日本专家关野雄用精密计算的方式否定了“直立杆原理”,他的这一研究也被国际地震学界所认可。而后美国地震学家也对地动仪模型进行一定的质疑,尤其是认为用铜丸掉落方向来确定震中是不确定的。可见这一时期始终是以否定的声音为主。

当然不仅仅是国外科学家的质疑,国内也有不少科学家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也就是他们并不认可之前的模型,想要尽可能的对它做出一个准确复原,但这并不是个容易的事情,包含着诸多困难。

而国内还有不少科学家对这个模型直接提出了质疑,否定他的实用功能。中国地震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傅承义曾说过一句毫不客气地话“房梁上吊块肉都比那个模型强”,这样地话确实有点过分,但也确实证明了一些人对于这个模型地认可,而地动仪被移出课本自然也可以理解,这本身就是个充满争议性地东西,而教科书应该是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观,因此就将它请出了课本。这样也能为大众更好的传递科学性。

但是对于地动仪的研究并没有停止,也许还有人默默做着和它相关的研究,可能随着越来越多古籍资料和文物发掘资料的出现,能够帮助人们接近历史上的这件物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他一席话助力秦王拿下巴蜀,为秦国南征北战,而后神秘消失 (/文花开无田/图网络图片,如有侵权,烦请联...
原创 诸...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过不少能人和天才,他们中有的人精通诗词音韵,写下的诗词流传上千年,有的人则是能带兵会...
原创 【... 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如愿登上了总理的宝座。纳粹党徒们为之欣喜若狂,在当天晚上的火炬游...
原创 八... 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九子夺嫡”最终以皇四子胤禛胜利而结束。四阿哥接过皇权登...
原创 同... 我们知道,神话世界中的神仙无不高高在上,即使地位最卑微的小仙,也是凡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凡间最尊贵的帝...
原创 唐...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
原创 刘... 刘备倾全国之力为关羽报仇,攻打东吴,为何却不愿意带上诸葛亮? 公元221年,为了报二弟关羽的一箭之仇...
杨阜:忠义慷慨 智勇兼备 忠义慷慨 智勇兼备 杨阜(生卒年不详),字义山,天水冀县(今谷东县)人,曹魏名臣。杨阜出身的冀县,为...
如何评价雍正皇帝一生的功与过? 前言: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皇四子,初封和硕贝勒,而后册封和硕雍亲王。康熙六十一年,康熙...
看一场考古展,走进“何以浙江”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在我们心中,博物馆似乎总与“宝物”相联系,不论是玉琮王,还是鎏金阿育王塔...
历史上能力排前三的末代君主都有... 提到末代皇帝,人们往往联想到昏聩无能、骄奢淫逸的标签。但历史长河中,一些王朝的谢幕者并非庸碌之辈,他...
中世纪葡萄牙的骑士精神 葡萄牙北部的圣贡萨洛修道院 / 照片由埃德加·希门尼斯拍摄,维基共享资源 骑士理想作为一种标志中世纪...
原创 诸... 在《三国志;蜀书》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李严负责押运粮草。当时正值秋夏之际,又逢连...
韩信: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 列位今日且听在下细说那"兵仙"韩信一生跌宕,且看这寒门小子如何从胯下钻出个开国元帅,又怎落得钟室血溅...
历史缝隙里的人︱儒吏完城:知县... 只要细细勾勒,人人都是传奇。“历史缝隙里的人”旨在调动密匝的清代史料,打捞历史夹缝中的跌宕人生。 嘉...
原创 漫... 大家好,咱们今天来讲一个历史上最厉害的天才,莱昂纳多达芬奇,我们总说达芬奇,这个达芬奇不是他的姓,他...
原创 二... 二十九军大刀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著名部队,以其独特的刀法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原创 历... 历史上的霍元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有禁止霍元甲习武一说吗? 霍元甲(1868-1910),天津市西青...
原创 中...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王朝。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汤,他于公元前16世纪初建...
原创 满... 1644年,清兵入关,以北京为首都,从此大清朝的满人成为这里的常驻民。到1910年时,有人口统计,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