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益州这个地方占据优越的地理优势,平原土地广阔而又肥沃,汉高祖刘邦就是利用这个地方建立的基业。
诸葛亮说的这块宝地益州也就是如今的四川,大家称这里为天府之国,也是因为这里物产丰富的原因。
刘备就是听了诸葛亮的话,拿下蜀地,建立了蜀国,从而拥有了能够和魏吴两国抗衡的势力,然而三国鼎立时期,蜀国却是最弱的那个,也是第一个被淘汰出局的。相反,秦国人就能够借助巴蜀的天然优势,不断扩张自己的版图和实力,最后达到了一统天下的目的。
既然巴蜀本来就有天然粮仓之称,秦国就能灭六国而不缺粮,为何蜀国军师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屡屡称粮食不足呢?
咱只有一个粮仓首先,两国的立国之根并不相同。春秋战国时期,
秦国的粮食并不仅仅依靠巴蜀粮仓,这也只是他们的辅助粮仓。
因为
秦国的根基在关中,那时候的关中气候宜人,并非一个贫困地区,很多人也都选择在那里定居。
因为当地的土地也很肥沃,人口密集,所以它
每年粮食的产量甚至比巴蜀之地的产量还要高。所以,在
关中原本就修建了一个大粮仓,储存量很是丰富。
另外对于统治者来说,同时同有两个粮仓,更加不惧怕有意外情况的发生,毕竟天灾总不会那么巧合,同时在这两个地方同时出现。
三国时期,对于刘备来说,
巴蜀就是他们的根基,而这里一共就
成都和汉中两块大平原可以作为粮食的产地。
至于云贵地区,那边少数民族居多,采用的是
羁縻制,
刘备也不指望他们会主动上贡粮食,就算有,他们的产量也不会太高。所以,巴蜀作为蜀国唯一的粮仓源泉,若是发生了什么意外,就算是神仙来了也是无能为力。
不能强抢其次,两国在拿下蜀地后的地位也不太相同。我们知道,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而统一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嬴政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在秦国的时候,各国都是平等的诸侯国,秦国更是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将蜀地征服的。
在统治地位上,
秦国占有绝对的优势和主导权。
因为没有复杂的君臣关系,或者势力纠葛,秦国也更能够肆无忌惮的,对蜀地以及当地的百姓随意压榨和剥削。若是当地有世家反抗,秦国也能够就事论事无需顾虑。
相反,对于刘备而言,他本人和当地的世家都是来自汉朝的势力,属于同根生。并且在汉朝的时候,世家手中都拥有自己的土地,手握很大一部分资源和粮食。
刘备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一点,看当地势力的脸色行事,有点像是同盟的关系,大家共同享有一定的权力。
所以遇到粮草不够的情况,
蜀国断然不能像秦国一样直接抢过来占为己有,只能用商量和谈判的形势征粮。
而且关于北伐这件事情,蜀地各个世家都持有各自的意见,大多根本不认同这个计划,诸葛亮即便说服他们也需要耗费很大的功夫,也就很难从他们手中讨到粮食了。
形势不一样因为时代的不同,秦国和蜀国面对的局势也并不相同。春秋战国时期,足足有七个诸侯国,局势十分复杂,每个国之间都存在着敌对关系。
虽然在苏秦时代,北方六国准备联合对抗秦国,让秦国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都畏畏缩缩,连国门都不敢出,更不敢在函谷关与六国对峙了。
但这十五年,
秦国也没出什么大乱子,因为没怎么参与战事,粮仓倒是越来越满了。而那
六国各个都心怀鬼胎,早就散的散走的走,盟约自然也就不作数了。
后来秦国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找到了入侵中原的出路,一步步吞噬东北的六个国家,才得以统一天下。秦国可以利用复杂的诸侯关系,利用人心投机取巧,即使不发动战事也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但蜀国面对的环境可就简单多了,对于这种面对面的博弈,蜀国与吴魏正面对决,自然只能用战争的方式解决了。
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其中两次退兵的原因就在于缺粮。
在诸多因素之中,诸葛亮北伐遇到的没办法避免的阻碍,那便是由于
地形问题引起的
运输不便。
北伐的粮食如果走陆运,必定会碰到一个难啃的骨头,那就是秦岭山脉,不仅如此,就算是走祁山,那也必须跨国四川盆地边上的山脉。
而且古代运输方式本就落后,甚至要征战另一个国家需要长途跋涉好几个月,这过程中所要消耗的粮食也是不容小觑的。在《史书》中有记载,
若是往西南一带的地区运送粮食,每运送一石,途中就要消耗64石以上,由此可见这个运输工程显然就是战场上的一个巨大不利点。
在《晋书》中有提到蜀国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记载显示只有区区九十万人口。
而实际上蜀地富饶,足足有
七百多万人口,这个数据中为何有如此大的出入呢?
这一点之前就有提到,那就是当地的世家势力,很明显有很大一部分人口都被当地的世家控制了,这也就导致诸葛亮能够征得粮大大减少。
小结本来能够征粮的人口就不多,战事不断军粮也来不及补给,再加上运输路途遥远耗资巨大,这种种综合下来,也难怪诸葛亮老实喊缺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