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丨墨
编辑丨墨
回顾中国古代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
皇权更替都伴随着战争
,需要将士浴血奋战。
有战事必然有军功,那么古代有
四大军功被称为最难获得
。
它们分别是:
先登,陷阵,斩将,夺旗
。
先登
在古代军队中“先登”是让底层士兵获得莫大荣誉的“
捷径
”,一般奖赏给第一个登上敌方城墙且能够坚守的勇士。
因为当初并没有攻城炮、导弹等先进的武器,最佳的远程武器或许只有投石车,
而将士们想要翻越城墙,都需要大量的“人命”来填补
。
而在守城这一方能够反制的手段可就五花八门。
作为守城的一方,护城河是第一道防线,
能够防御敌人和动物的入侵
。
据相关记载我国古代最宽的护城河是
襄阳的护城河平均宽度大概有180米,最宽的地方有250米
。
比较常见的护城河也就是
3米宽左右
,跨越护城河便是攻城拔寨的第一步,攻城一方往往需要将护城河填平,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土石,干草和尸体等,才能够靠近城池。
而在护城河之前往往还有一些
拒马桩
,来阻止敌军的进攻器械。
在部分城池的护城河之后还会有一些
蒺蔾、鹿角木、陷马坑、拒马枪、羊马墙
等人造陷阱阻碍敌军的进攻,同时还要面对守城一方时不时的袭扰。
另外守城一方还会在城楼上准备
滚木、石块、狼牙拍
等来抵御攻城。
守城一方只需要找准攻城云梯靠近的地方,将石块扔下去就行,这样就算攻城士兵带着盾牌抵挡,也会因为石块带来的冲击力而坠落。
滚木和狼牙拍都属于
可以回收的器材
,上端或两边都有铁索固定,收割完一波攻城士兵,通过铁索就能回收。
除此之外,还会用到
“金汁”和滚油
。这两样都会对攻城一方的士兵造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就算铠甲再怎么坚固,都无法抵御“金汁”和滚油带来的伤害。
攻守双方面对的
心理压力也会有所不同
。
作为守城的一方面对的压力比攻城一方面对的压力较轻。
位于高处也够更好阻击对方,
就如同狙击手往往要占据制高点一样
。
即便如此困难的攻城行动,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士兵前仆后继的冲锋呢
?
放到现在来讲便是:“
老板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
对于攻城来说,风险和回报总是呈正比的,每个人都幻想自己会是那个
幸运儿
,在加上一些前辈的故事,士兵们才会义无反顾的充当“登顶”者。
例如:在三国时期,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中的乐进,便是凭借着每战必先登的勇猛,一步一步从底层的士兵升为“右将军”,更是被后世称为
“先登之王
”。
当然想要破城和守城,最终要的还是看双方将领的声望、计谋和策略。
陷阵
所谓陷阵,就是在两军激烈交战的时候,
由将领带领一部分士兵化作利剑,充当先锋部队将对方的阵型撕开或者直接冲入对方阵营的之中
,给对方造成混乱和降低士气。
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先登时的勇猛,还需要
带队之人拥有足够的智慧,实力和威望
。
作为陷阵冲锋的的部队往往是由最精锐的士兵组成,
需要有极其优良的装备和极高的战斗技巧,勇猛无畏的勇气和敢于牺牲精神
。
这是因为他们要面临最顽强的抵抗和最高的战斗风险。
除了战场临时抽调组成的先锋部队,还有一些军队会专门成立相应的部队称为“
陷阵营
”。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三国时期吕布手下
高顺的“陷阵营”
,其装备精良,纪律严明,作战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这支部队的口号是:“
冲锋之势,有进无退;陷阵之志,有死无生
。”
从这支部队的口号就可以看出“陷阵营”的所有士兵都是
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斩将杀敌
。
高顺的陷阵营几乎贯穿了吕布所有的战役,从平叛郝萌开始,讨伐臧霸,破刘备的军队,攻破夏侯惇,最后到下邳守城战结束,几乎是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是吕布纵横的根本保障。
由于吕布的不信任及刚愎自用,导致以吕布为首的势力的覆灭,这支精锐部队也随之消失。
陷阵却并没有消失,之后更是出现了
张辽八百破东吴十万大军,李世民三千精锐玄甲卫破窦建德十万大军等一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
张辽,原本也是吕布手下的一员,后归顺曹操。
合肥之战,又称“
逍遥津之战
”,此战中张辽带领八百人冲击孙权十万大军,一路杀到孙权帅旗之下,孙权落荒而逃。
之后更是
差点活捉孙权改写三国的历史
。
因此东吴等地便开始流传着“
张辽止啼
”的现象。
这次的战役更是被后世编入
京剧《逍遥津》
之中。
古代的军功陷阵不仅是一种勇敢和危险的行为,也是一种非常荣誉的战斗方式,它需要
士兵具备勇气、技能和纪律等多方面的素质
。
斩将
一听到斩将,想必各位看官的大脑内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一句话:“
百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这是《三国演义》之中威震华夏的关羽形容张飞的一句话。
这句话多少有点夸大的成分,在两军对垒时,双方的领军大将往往处于中军之中,而且身边绝对有许多
装备精良武艺高强的近卫
。
在战争中,
如果主将战亡而近卫不死者,皆斩
。这些主将的守卫为了自己的身价性命也会拼死守卫主将,怎么会那么容易让对方冲入中军斩杀主将呢?
还有就是两军对垒,几乎不可能出现《三国演义》之中,
两军将领阵前单挑这种情况
。
能够完成斩将的少之又少,据《三国志》记载在三国这个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地时代能够完成斩将这一军功的也只有六人:
关羽,张辽,黄忠,乐进,庞德,徐质
。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让张辽和关羽去迎战颜良,
关羽策马刺杀袁绍的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级而归。这是关羽在正史中最为辉煌的一战,也是他唯一一次临阵斩将的记录
。
在合肥之战,张辽率八百军士,击破孙权十万大军,并斩杀吴将陈武。在曹操北征乌桓时,张辽在乱战之中,
斩杀乌桓单于蹋顿
。
黄忠则是在定军山之战中斩杀曹操麾下名将夏侯渊,我国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
也是取材于此。
夺旗
旗在古时称为“
大纛
”,每次出征会有专门来保护旗帜的部队称为“
护纛营
”。
在古代交流并不方便,在整个军队之中的联系就是
凭借这面大旗来维系
。
旗帜就代表着军队,代表着将领,如果参战的士兵看到旗倒了,军心就乱了,会加速军队的战败。
可见这一面旗帜是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
一面大旗重约七十斤,不是一般人能够举起来的,更何况这时随军出征,要随着大部队移动,因此对于扛纛者的选拔颇为严格,
一般在军队中能够成为扛纛者都是身高七尺的壮汉
,寻常之人难以靠近。
就比如曹操军中的典韦就扛过大纛,自古以来抗纛者皆是神力之人,而
典韦单臂扛起大纛更是代表其力量大的可怕
。
再加上大纛周围还有护纛营的存在,再加上“护纛营”之中有这样一个规定:“
大纛一倒,不论此战胜败,大纛营皆斩
”。
想要获得“夺旗”这一个军功可谓相当困难
,你要冲入对方军队之中,找到大旗的位置,之后面临的就是“护纛营”和扛纛者。
讲在最后
打仗讲究的是谋略,而不是一腔的孤勇。
这四大军攻的存在都是为了鼓励将士奋勇杀敌
。
不论哪一种军功都是十分困难的,都是底层士兵向上进步的阶梯。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