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大家一定会想到懦弱的绥靖政策。
二战前夜,欧洲各国暗潮汹涌,面对德国政府的野心,英国首相张伯伦选择了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是指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以牺牲弱国的利益,对侵略战争采取容忍、妥协的外交政策。
张伯伦之所以会对希特勒妥协,是基于英国民众的集体意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不复往日荣光,广大民众普遍存在厌战思想,不想政府为了他国的利益而卷入战争。
尼维尔. 张伯伦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政治世家,他的父亲约瑟夫. 张伯伦曾经担任过殖民地外交大使,是英国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
哥哥奥斯丁. 张伯伦先后担任外交大臣和财政大臣,可以说张伯伦是在父兄的影响下,逐渐步入政坛的。
尼维尔. 张伯伦担任了多年的卫生大臣和财政大臣,在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后,凭借着自身的家世与人脉成功败击了当时的竞争对手,成为了英国的新首相。
1937年,张伯伦上台,可他生不逢时,欧洲上空布满了战争的阴云。
在亚洲,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在欧洲,德国计划以武力扩张领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被迫签订了《凡尔赛合约》,按照条约的规定,德国不仅失去了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丢了700万的人口,战争赔款更是高达1320亿马克,丧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除了割地赔款,德国的军队也被严格限制,按照条约规定,德国不能建造潜艇坦克等重型装备,在步兵的武器上,连重机枪也在制裁的范围内。
绝望弥漫在每个德意志人民的心中,他们不甘心失败,他们渴望出现一个强人,可以让德国重振雄风。
希特勒这个战争贩子,以诡辩的口才,征服了德意志人民,成为了国家元首。
德国对外扩张的野心人尽皆知,但英国首相张伯伦却选择了容忍的态度,原因是他更害怕苏联的红色政权。
曾几何时,强大的俄国沙皇不复存在,取代他的是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
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维埃政权十分忌惮。
英国作为世界霸主,在一战的损耗下,只剩下了个空壳子,国内经济不景气,人民生活困苦,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层出不穷。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张伯伦选择保守政治,也就是继续执行上届政府制定的绥靖政策。
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占奥地利,随后又陈兵捷克边境。
张伯伦知道后,虽然在下院发表演说谴责德国的侵略行径,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相反以默认的方式间接承认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也默认了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并且纵容了日本的侵华战争。
在张伯伦看来,只要英国没有事就好了,至于弱国的利益是可以弃之不顾的。
1938年9月,张伯伦两次飞往德国,进行了所谓的和平会谈。
9月28日,张伯伦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和达拉第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同意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并迫使捷克政府同意慕尼黑协定。
9月30日,张伯伦与希特勒签署了《英德互不侵犯宣言》。
签订条约后,张伯伦返回英国,刚下飞机,他非常得意地挥舞着手中的协议,激动地说道:“我带回了一个时代的和平。”
在当时,没有人怀疑他的话,在场的记者、工作人员、平民百姓都齐声鼓掌,他们庆幸自己避免了一场战争。
可惜,这样的庆幸只维持了6个月就破灭了。
希特勒出兵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立即撕毁条约,决定吞下整个欧洲。
张伯伦惊呆了,他没想到自己竟然是个小丑,被希特勒耍得团团转……
当初,以为牺牲弱国的利益,就能保住自己的国家,还可以将麻烦引到苏联去,不曾想,懦弱的绥靖政策招来了真正的麻烦。
此时,张伯伦六神无主,他宣称只要德国对波兰、罗马尼亚、希腊用兵,英国就会对德宣战。
天真的张伯伦以为这样可以吓住德国,但希特勒既然做好了侵略他国的决心,就不可能停止战争的脚步。
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然后共同瓜分了波兰。
一切都完了,敌人和敌人联手了,张伯伦呆若木鸡,他知道自己的政治生命结束了。
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出兵逼近西欧,一年后,法国投降,互不侵犯条约成了废纸,英国岌岌可危。
绥靖政策让英国自食恶果,张伯伦在卸任前推荐了温斯顿. 丘吉尔。
丘吉尔是个强硬派,一直主张全面备战,他上台后,帮助英国渡过了至暗时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侵略者惨败而收场,全世界迎来了久违的和平,但是张伯伦看不到了,他在卸任后的第二年就因癌症去世了。
当然,张伯伦并非一无是处,他在任期间,积极参与了英国的备军计划,为日后战胜法西斯战争打下了基础。
张伯伦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低估了希特勒的野心,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和为贵的思想并不适合侵略者。
强盗绝不会发善心,侵略者都是贪婪的,你千万不能与狼共舞,否则必将成为它的盘中餐。
在变幻莫测的时局中,作为一国的领袖必须看得高,想得远,绝不能只顾一时得失,牺牲弱国利益,引狼入室,自取其辱!
者简介一一婉儿(婉):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