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的牺牲品:1962年印度战败,美苏为何集体噤声?
迪丽瓦拉
2025-05-29 00:02:18
0

原标题:大国博弈的牺牲品:1962年印度战败,美苏为何集体噤声?

从1951年2月起,印度就在边界不断地做出小动作。至1958年,这些土地在表面上还是争议地区,但实际上,除了西段阿克赛钦地区大部分是我国实际控制之外,其余有争议的地区都是印度实际控制。

麦克马洪

俗话说得好,弱国无外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还处在建国初期,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当时的中国,需要的是一个足够稳定的环境来支持新中国的发展。

其次,虽说印度在中印边界万分猖狂,但在国际上,印度却是中国的"朋友",不仅是率先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而且在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是,1960年4月19日,周总理协同外交部长陈毅亲自飞到新德里与印度进行谈判。

沉默的发起国

承认麦克马洪线已经是中国的最大底线,这谈判的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中国对印度的忍让一直到1962年才结束。在这两年间,中国再次从实际控制边境线后撤20公里,在这20公里范围内中国边境部队甚至不巡逻、不打猎、不剿匪。

但这样的忍让,并没有换来边境的和平,印方仍然步步紧逼,企图越界。

面对印度的多次逾矩,中方的忍耐依然到达了极限,发起了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可以说是让全世界都大吃一惊。

在如今看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比印度强大上太多,这两者毫无可比性,但在当时,印度的各项硬实力却比中国高出了好几个层次。更何况,在战争爆发时,印度得到了美苏两个大国的支持,军事实力更是呈指数增长。

在这样的一种悬殊实力之下,中国却能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迅速解决这场战争,这样的结果怕是谁也想也想不到。但印度又为什么会在这样明显的优势之下失败呢?

首先,是地理因素。中印边界环境恶劣,目光所及之处,不是雪山无人区就是原始森林,要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构建出一条完整的防御线,的确是个艰难的大工程。

其次,就是印度内部的人员矛盾。自古以来,战争的胜利就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点,只要有一点没做到,那这场战争也就基本与胜利无缘。而印度内部的人员矛盾,又分为两个部分。

这第一个部分的矛盾,就是印度的前线指挥官与印度军人内部产生的矛盾。时任印度前线指挥官的,是考尔中将。此人空有一身军事理论,却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

能够作为指挥官站在中印战争的战场上,完全是因为他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亲戚。但战争不是儿戏,让一个只懂得纸上谈兵的人来管控战线,自然引起了军队内部的不满。但这些不满都被尼赫鲁强行压制了下来。

这就直接导致了军队内部的不和谐,这不和谐算不上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但绝对与其有关。

第二个矛盾,就是印度高层与军队内部产生的矛盾。当时的印度高层,盲目自信,认为美苏两国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并且笃定中国会对这两个大国产生忌惮心理而不敢开战。

印度高层对这场战争表现出的"怠慢"态度自然在军队中受到了批判,但同样的,这些批判的声音跟之前的不满一样,都被压在了尼赫鲁的强势之下。

而这个表态则被考尔中将奉为"圣旨",所以在战争宣布真正开始之前,印度都未对中国进行过完整考察。这就直接导致了印方在战争时的准备不足,这方面的漏洞可以说是这场战争失败最关键的因素。

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和人员内部的不和谐基本奠定了印度的失败局面。

但真正让印度对此保持沉默的,却不是战争的失败,而是中国对战后问题的处理。

中国参加这场战争的唯一目的,就是彻底结束战争,用一场战争的结束换取几十年的和平。

但也正因为中国目的的单纯性,中国在战争之后对战局的处理远在印度的意料之外。

在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军队立刻单方面停火、主动后撤,还释放了俘虏,交还了所有印军的武器装备。这在世界战争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行为。

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些举动,在我们眼中可能代表着善意,但在印度眼中,这就是赤裸裸的羞辱。

也正是因为这份"羞辱",战后的印度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批判。

而媒体为了掩盖失败的真正原因,避而不谈尼赫鲁的强势行为,反而埋怨中国。这在国际上看来,也是十分可笑。

有着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却因战争预判的不准确输掉了整场战争,战后受到了敌对国善意的"侮辱"不说,还将失败归于外界原因,也难怪印度会对此缄口不言。

敌对的"盟友印度的沉默可以理解,那印度背后美苏的噤声又隐藏了什么?

其中又可分出两点来说。

其一,就是战争的性质问题。印度与中国进行战争,无疑是给了两个大国信心。但是,只要这两个大国没有在明面上对印度进行兵力支援,那么这场战争,就是"代理战争",即,幕后支持一国与中国打仗。

如果美苏两国在战争之时出兵支持印度,这场战争就会性质大变,从"代理战争",变为"区域战争"。这种做法不仅是在破坏世界好不容易才拥有的和平,更是在拿自己的大国形象开玩笑。不管是对美还是对苏,这都是极不明智的做法。

其次,就是美苏两个国家间的矛盾,要知道,在两个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印度这件事情上,美苏可能是盟友关系,但放到国际上,二者就是争夺世界霸权的竞争关系。中印战争的时间与美苏两国间的古巴导弹危机时间相近,制约中国与世界霸主之位相比,还是后者的吸引力更大些。这也是在战争中印度得不到美苏两国军事支援的原因。

最后,就是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态度。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就已经知道了中国军队的厉害,再怎么说美国也不会再愿意冒大风险与中国打仗。

而苏联虽与中国关系破裂,但二者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一旦苏联与中国开战,就背离了同一阵营交战先例,就会给华约国家造成阴影,这对苏联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从这两点中不难看出,对于美苏两个大国而言,印度只是一个有潜力的棋子。说得直白些,美苏与印度二者,更像是一种"附属"关系,并非是印度认为的"盟友"关系。

这两个国家支持印度,只是希望利用印度对中国稍作压制,在不牵扯到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乐意看到中国受挫。

但若是中印战争牵扯到这两个国家的根本利益,那么这二者便会任由印度自生自灭。印度不过是大国间博弈的棋子和牺牲品罢了。

说到底,中印两国间战争的失败,不只是印度一方造就的,更多的,还是国际背景下各国博弈的影响造成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将自己的老乡萧何称为“第一功臣”,这引起了很多开国将领的不满。毕竟在这些武夫看...
原创 秦...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很多事物大多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要求别人和自己用同等...
原创 古... 文/寻史奇谈 成吉思汗在公元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后,就开始了对外扩张和征服,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成吉...
原创 朱...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四季文史 文|四季文史 关于朱瞻基出生,《明史》有这样的记载: 生之前夕...
原创 朱... 红军长征路上,朱老总来到军委二局催要敌军情报,二局的局长正在忙碌,他的脾气非常大,说道,让总司令在门...
原创 她... 大家知道新中国的第一位女副总理是谁吗?她的名字叫吴桂贤,1975年,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吴...
原创 车...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自古至今,就有多部兵法著作,善于谋略的兵家,更是数不胜数,都是以历史著名战役为主,...
原创 一...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长期盛行的一种传承制度,最早出现于商朝后期,在西周正式确立,此后一直沿用到了...
原创 从... 从努尔哈赤到溥仪,“清十三皇朝”说法的由来 曾经有一段时期,人们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称为“...
陈嘉庚先生故居保护修缮及室内复... 央广网厦门10月21日消息(记者 吴馨骅 实习记者 李旻)经过5个多月的施工和改造,陈嘉庚先生故居重...
原创 慈...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西逃。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烧杀抢掠...
原创 江... 虽然权势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 。——莎士比亚 正如那句“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
严禁躺平:商鞅变法的初心和底层... 公元前4世纪,雄霸西北的秦国依然被中原人视为蛮族。由于向东扩张乏力,不得不将采取特殊手段来汲取资源,...
原创 改... 1804年,有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它是英国工程师理查德·特里维西克设计的,最早被一家钢铁厂用来运...
原创 差... 从帝王个人能对对国家贡献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赵武灵王在战国时期是一个骄傲的存在。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个君...
三星堆玉石器“生产车间” 为寻... 三星堆玉石器“生产车间” 为寻找不可移动文物提供了线索 李水城在“对谈”中作精彩导读。 在讲座开始...
原创 看... 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雍正帝评价孝庄太后 孝庄作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太后,他经历过三个皇帝,...
在苏州河畔,这群青少年做了这件... 日前,由长宁团区委和周家桥街道团工委联合开展的“青听苏河”系列“行走的团课”周桥段活动,在三七民众夜...
原创 发... 按照传统说法,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是哥伦布,生于意大利却成名于西班牙。但这里的“传统”不是中国的传统...
全国唯一的细石器专题博物馆在广... 全国唯一的细石器专题博物馆在广元开馆 10月20日,位于广元市朝天区的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正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