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皇后和懿文太子葬礼入手,浅析建文帝是否矫诏继位
迪丽瓦拉
2025-05-29 08:33:16
0

原标题:从马皇后和懿文太子葬礼入手,浅析建文帝是否矫诏继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十日,大明王朝的开创者,中国历史上得国最正的传奇皇帝朱元璋在南京明故宫西内驾崩,享年71岁。今天笔者不在此讨论朱元璋一生的功过,只是想探究一下这位一代雄主为何死后七日就入葬孝陵,这里面是否有什么隐藏在史书之外的故事值得发掘?我们先来看一下《明太宗实录》的记载: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注:闰5月10号),太祖崩。是夜即歛,七日而葬。皇太孙遂矫诏嗣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踰月始讣告诸王,且止毋奔丧。上(注:指朱棣)闻讣,哀毁几绝,日南向恸哭。—《明太宗实录卷一》

而对于朱元璋七日而葬的记载,清修《明史》也没有否认。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辛卯(注:闰5月16号),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明史卷四·本纪第四》

那么各位看官可能会问:“七日而葬很奇怪吗?”笔者的回答是很奇怪,而且非常奇怪。虽说明朝是朱元璋创立的,此前并没有制定过皇帝的丧礼制度,但是作为几乎和皇帝平级的皇后的丧礼制度,还是可以拿来参考的。

马皇后丧礼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十日,皇后马氏崩。

八月十二日,礼部定大行皇后丧礼。

八月二十日,上大行皇后谥曰孝慈。

八月二十六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奔大行皇后丧至京师。

九月一日,制孝慈皇后神主。

九月二十四日,孝慈皇后梓宫发引。

十月八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还国。

从上可以看到,当时在外的五位亲王从收到讣告到抵达南京共耗时十六天,单程基本上要在八天左右。而马皇后在去世四十多天之后才正式入葬孝陵,诸王在南京待了一个半月才返回各自封国。众所周知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极为重视骨肉亲情,皇后去世,皇子奔丧,对于他来说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那么反过来说,他本人病危的时候难道不希望儿子们都在膝下么?或者他本人去世之后,难道希望儿子们都不来奔丧么?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所在的孝陵

懿文太子丧礼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朱标薨。

八月十一日,祔葬皇太子于孝陵之东,赐谥曰懿文。

八月二十二日,燕王朱棣、湘王朱柏来朝。

九月十二日,册立皇第三孙允炆为皇太孙,祭告太庙。

九月二十日,燕王朱棣、湘王朱柏还国。

从上可以看到,懿文太子从去世到入葬,间隔长达四个月。之所以时间那么长,应该是朱标突然去世,事先根本没有预备墓地的缘故。另外太子去世,在外诸王都没有被要求回京奔丧,这其实也很好理解,长兄和母亲的地位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有趣的是太子入葬之后,燕王和湘王被突然召回南京,观摩完朱允炆的皇太孙册立大典之后才返回封国。再往后想一想,朱允炆继位之后对谁下得手最狠呢?湘王被逼死了,燕王被逼反了,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明懿文陵遗址

矫诏到底是矫的什么诏?

上文说了在朱棣的“好圣孙”明宣宗朱瞻基当政之时所修的《明太宗实录》中指责朱允炆是“矫诏嗣位”。那么问题来了,朱允炆是朱元璋当着朱棣的面亲自册立的皇太孙,根正苗红的皇位继承人,他何必要“矫诏嗣位”?这里面说的诏书,一般是指朱元璋临终前的遗诏。我们先来看下史书上是怎么记载这道遗诏的。

闰月癸未(注:闰5月8号),帝疾大渐(注:指病危)。乙酉(注:闰5月10号),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明史卷三·本纪第三》

同样的一段历史,在朱棣篡位后新修的《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录的: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上崩于西宫。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渐剧乃焚香祝天曰: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注:指朱棣)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闻雨降,喜形于色,遂崩,寿七十一。遗命丧葬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出临三日皆释服,无妨嫁娶。—《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七》

影视剧中朱允炆形象

比较上面两处史书原文我们可以看出《明史》所偏重记载的是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的合法性,强调的是诸王不得来京。而《明太祖实录》通过朱元璋派太监召燕王朱棣还京来强烈质疑朱允炆的合法性,又删去了要求诸王“毋至京师”的内容。朱棣所修的《太祖实录》通过这样的方式暗示朱元璋在去世前曾动过立朱棣为帝的念头,但《明史》明显没有认可这种说法。而在《明太宗实录》中对这段历史又做了进一步的丰富: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大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明太宗实录卷一》

在这里进一步坐实了让朱棣从淮安回北平,是皇太孙朱允炆和他的文官集团的共谋。那么朱棣到底有没有来过淮安?皇太孙是否真的矫诏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相对立场比较中立的朝鲜史料对此的记录。

(建文元年)三月,军一人自辽东逃来,本国人也,属东宁卫,以辽东役烦逃还。言燕王欲祭太祖高皇帝,率师如京。新皇帝许令单骑入城,燕王乃回。还兴师,以尽逐君侧之恶为名。—《李朝实录·恭靖王实录卷第一》

根据《太祖实录》记述来看,朱元璋遣人召朱棣来南京的时间是在他“(疾)渐剧”的时候,也就是《明史》所言的癸未日(闰5月8号)。朱元璋在乙酉日(闰5月10号)即去世,从马皇后的丧礼我们可以知道,朱棣从接到讣告到赶到南京,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因此在短短两日之内,朱棣断无可能赶到淮安。《太祖实录》之所以不记载朱元璋癸未日“大渐”,估计也是考虑时间上很难解释得通,因此干脆模糊处理。而根据《李朝实录》描述,朱棣是带着大军南下奔丧(兼争夺皇位?),这就比较解释得通了。

现在笔者来梳理一下,朱棣很有可能在得到朱元璋身体有恙的消息之后,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带着大军南下。大军到达淮安之后收到朱元璋去世的消息和朝廷使者所带来的太祖遗诏。皇太孙朱允炆在朱棣大军压境的压力之下,于朱元璋死后第七日就将其匆匆入葬并于当日登基。朱棣不相信这道遗诏的真实性,坚持要求入城奔丧。建文君臣则反过来将军,只允许朱棣一人入城。

最后朱棣含恨而归,建文君臣坚定了朱棣必将谋反的信念,并且加快削藩的步伐。最终经过三年的靖难战争,朱棣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还是认为他的父皇绝不会下那道阻止儿子们奔丧的遗诏,因此在《太祖实录》中称“用事者矫诏”。而他死后,他的孙子明宣宗在修纂《太宗实录》的时候则干脆称建文帝是“矫诏嗣位”。当然中国文字是博大精深的,这个“矫诏嗣位”你可以理解为朱允炆篡改了朱元璋的遗愿,抢了朱棣的皇位。也可以理解为朱允炆其实是合法继位的,只是修改了朱元璋的遗诏,因此称为“矫诏”。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走近丝路文化长廊|千年简牍勾画... 在纸张面世、普及以前,竹木材质的简牍是最有“重量级”的文字载体。从先秦到魏晋的一两千年里,中华先民的...
原创 清...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对于皇室都是非常惨烈的,与皇室有连带的人物也是厄运连连,惨不忍睹。 清王朝的徒子徒...
原创 历... 初中历史课本里有一道题,为什么说农民起义是无法推翻封建制度的?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原创 抗... 抗清名士,被誉为“大明最后的长城”,兵部尚书袁崇焕于崇祯三年八月,在京城西市被凌迟处死。上万名京城百...
原创 刘... “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当上皇上以后,按照承诺封韩信为楚王,以下邳为都城。 曾经有...
原创 宋... 宋朝军队在许多人心中的印象中似乎是历朝历代中实力最孱弱的,以往的游牧民族在王朝军队面前总是俯首称臣,...
原创 已... 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时期,铜镜就已经诞生了。铜镜的制作工艺在历朝历代的打磨下越发精进。产生了诸...
原创 刘... 在历史上能被称之为神人的不出六位,他们跟常人不一样,有着未卜先知,预知未来的能力,这些人在历史上或多...
三国曹魏、后周柴家,谁才是“史... 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最佳”的前朝皇室少之又少。大多数朝代更迭,不是血雨腥风的政权倾覆,就是疲弱不堪...
原创 淞... 1937年8月13日,日军再一次来找茬。这一次中国没有退缩,而是立刻和日军对抗了。这就是著名的淞沪会...
原创 2... 赵匡胤,一个普通的军二代,22岁自称受到一名高僧指点,投奔一生最大的贵人,10年后成为国家最大军权的...
原创 古...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是有着比男性低的地位。男人在那个时期拥有三妻四妾是合法的,有些大户人家甚至...
读于胜老师《争鸣》有感—— 历... 《争鸣》是一部将春秋战国时代的策略智慧与现代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展示了古代智者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局...
原创 朝... 1962年,周总理率领我国代表团抵达朝鲜平壤, 与朝鲜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 ,这项边境条约中规定,...
原创 他... 他是大唐第一灭国战神,战功卓著,但是他不仅没有在凌烟阁留下自己的名字,而且在后世却成了一个大反派,真...
原创 清... 在清朝的官制里,有这样一个机构,总管只能由满人担当,从没能有汉人做过。 鼎鼎大名的纳兰明珠、年希尧、...
原创 湖... 汉川地处湖北省中部,与武汉毗邻,早在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便已建县,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
原创 清... 古代长期实行皇权至上的治国模式,皇帝一人独掌天下大权,一身系天下安危,一人生死往往会关系到一个国家、...
原创 梁... 1949年初,叶剑英被任命为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此后,他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为促进北平和平...
原创 康... 这康熙想要胤禛做一个孤臣,而这个“孤臣”可不单单是我们所理解的孤臣这么简单的,要说这孤臣,那是康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