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一个普通的军二代,22岁自称受到一名高僧指点,投奔一生最大的贵人,10年后成为国家最大军权的将军;造反只用了2天就当上了皇帝;两年以后,喝酒的功夫就将所有的军权全部和平收回;当皇帝的16年间,统一了近百年的分裂,统一全国并消除武将政变的隐患,维持了后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在他50岁那年,与亲弟弟赵光义饮酒至深夜,第二天早晨驾崩。
他的一生太传奇了,历史上再也没有一位像他一样从头到尾这么顺利的开国皇帝了。赵匡胤在他生命的每一步都踏得异常精准、过程完美高效,结局也全部不同凡响,仿佛他来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创造奇迹,在他离去的时候又将全部权力拱手交出,惊叹后世。他真的像一个历史的穿越者,留给后世太多的无法理解。
一、不可思议之一的高僧指点。
据《宋史》记载:赵匡胤年轻的时候,本想向西追随父亲谋个差事,不料却在中途走错了路,不知道走了多久,身上的盘缠都花完了,看到了远处有一座庙,于是便前去投宿。在庙里,他遇到了一位得道的高僧,高僧法号“空空”,自称慧眼识珠,能
遇见未来
,一眼便看出了赵匡胤日后必定是人中龙凤,所以对赵匡胤一直以“贵人”相称。老僧告诉赵匡胤说道“点检做天子,已有定数”,这句话使赵匡胤听了一时没有完全明白,但是碍于面子,也不好意思多问。
第二天起床时已日上三竿,用完早饭,赵匡胤便向高僧辞行,问何时还能再相见,老僧说天下太平时自然相见,赵匡胤接着问,天下何时太平?高僧称:“中原统一,天下就能太平,为期不远了”,赵匡胤感慨说:“天下纷乱,群雄并起,谁能统一中原呢”,高僧语重心长地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不过要戒杀好生,才能统一中原呀!”
正当赵匡胤迷惑时,高僧说,时候不早了,贵人启程吧,再向北行,自然就有奇遇,送你十六字“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赵匡胤拜谢后,遂向北而去,果然来到了后汉枢密使郭威的军营,这才明白了高僧说的“遇郭乃安”。
为什么《宋史》为什么一定要记载开国皇帝遇到了一位能“遇见未来”的高僧,要知道《宋史》是元朝人编纂的,这个明显不符合常理的情节偏偏要留在正史中,是不是意味着后来的人也觉得赵匡胤的经历常人不可理解?
二、不可思议之二-仕途过于顺利
22岁,受到高僧的指点后,赵匡胤投奔到了后汉枢密使郭威的军中,并受到郭威养子柴荣的赏识。公元951年,郭威废掉了后汉皇帝,自己建立了后周,三年后,郭威养子柴荣继位为后周世宗。
公元954年
,柴荣继位后即发动了关键的高平之战,赵匡胤在关键的时候救了柴荣,扭转战局,立下大功。此后,赵匡胤又在攻南唐等战役中立功,官拜殿前都指挥使,成为柴荣的心腹大将。
959年,后周世宗柴荣进攻契丹时身体不适,在退兵回京的路上,“偶然”发现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木板上说的“点检”指的是当时的殿前都点检,也是他的妹夫张永德。虽然柴荣不相信张永德会造反,但为以防万一,回到开封以后,还是撤了张永德,任命赵匡胤担任这殿前司都点检。
此时的赵匡胤,终于在柴荣
临终前一个月
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也实际掌握了后周的军权。
一切的一切都太紧凑了,太巧合了,在关键的战役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皇帝临终前一刻,借刀杀人,当上了殿前司都点检,掌握了军权。
三、不可思议之三-黄袍加身只用了两天
公元960年,也就是后周皇帝柴荣刚刚去世,儿子周恭帝继位时才7岁,刚一即位就收到北方镇、定二州的紧急军情,契丹来袭。
时间上又是那么巧,柴荣尸骨未寒之时,加上边境到京城信件来回的时间,战争爆发的又是那么巧合。
正月初一,军情传到开封,朝廷一番讨论,最终决定由赵匡胤率军出征。大军出征时间定在了大年初三,从开封出城过了黄河,来到河边的陈桥驿站,立即安营扎寨开始休息。
当天晚上,赵匡胤的兄弟和几个将领一顿密谋,第二天早上就带着龙袍来找赵匡胤。史书记载赵匡胤酒还没醒,军情紧急,大军一过黄河就停,停下就喝酒,明眼人一看就不是出去打仗的。
随后就是黄袍加身,客套两句后,就开始率领大军返回开封。昨天走了一天的路程,今天两个小时就走到了,回到开封一顿安排,一顿封官,一顿下命令,丝毫不慌不乱,圣旨拿出来就念,就像早就写好了一样。朝廷稳定后,就没人再提出征的事。
这一系列操作,两天造反成功,翻遍史书,开国皇帝就没有这么容易的了。赵匡胤再一次用最简单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就好像历史重现一样有把握。
四、不可思议之四-杯酒释兵权
当皇帝没多久,赵匡胤就开始安排饭局了,好酒好菜一批一批招待,大意都是你们退休吧,工资照领,兵就不用带了。于是从禁军大将军、好兄弟石守信开始,一个一个因病辞职。然后就是让各地的大权在握的节度使一批一批来喝酒,喝完酒就告老还乡。
这样把兵权收回中央以后,还要继续分权,这时的赵匡胤打出了精心谋划的一套组合拳:
一个是启动宋代著名的“文人治国”政策,一改五代时期的军管州县,全部派文人去负责日常事务,避免了节度使一家独大,起兵造反没有牵制的局面。
第二个是抓住钱粮。设置转运使,将各地的钱粮收回朝廷,各地大军的钱粮按需调拨,在后勤方面牢牢掌握住军队。
第三是加强禁军。首先加强禁军,要求各地把最精锐的士兵选派送来。禁军轮流驻守边境,大大增强禁军战斗力。
赵匡胤一举解决了唐朝末年以来一直混战的局面,成功将军权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这种政策,为什么要等到一百年后的赵匡胤才出现?
五、不可思议之五-传位兄弟
赵匡胤50岁那年,一夜之间猝然离世。离奇的是,正史中却没有他患病、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
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
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
”。他的死一直又是那么与众不同。
司马光在《续湘山野录》中记载,那天天气非常寒冷,赵匡胤非常着急地召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入寝宫,宋太祖斥退旁人,只留下他们两人自酌自饮。具体他们兄弟二人谈了些什么,外人无从得知。
当夜赵光义依照没走,留宿于禁宫。第二天天快亮时,禁宫里传出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死了的消息。赵光义按遗诏,于灵柩前即皇帝位。
这也太与众不同了!
有人怀疑是赵光义杀兄篡位,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赵匡胤的儿子已26岁,岂不是赵光义的心腹大患?按照常理是一定要除之而后快的。而赵匡胤如果是被害,他的儿子一定会找机会夺回皇位,即使夺不回,有些言论总要留给后世。但是,一切又是那么平和而高效。
赵匡胤的一生让人难以想象,一直顺利、一贯稳妥,好像一切都是计划好的,一切都是有例可循、行之有效的。真的太像一位从现代穿越回去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