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工事的设置】
我们常说的烽火台,其实只是前哨防御工事的一部分。
烽燧,或者亭,简单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烽火台,主要用于警戒瞭望、观察敌情。
它一般不会单独存在,要么依附于长城墙体内侧,要么依照规划和其他防御工事组成边哨站。
这种独立存在的边哨站,间隔有长有短,虽然有“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的说法,但还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来说都会保证在2公里以内,这样相邻烽燧的士兵就能比较准确的观察到他们发出的信号。
依附长城墙体的烽火台,相对条件较好。
首先有城墙作为强有力的防御手段,城墙外会设置一片空地,汉代管这种没人种地,但是归为国有的地方叫“天田”,在上面撒上沙子,如果有人走动,戍边的士兵就能看到足迹,从而判断有敌人来过。
天田本身就会连成一片和城墙平行的长条地带,天田外侧还会有一排或数排悬索,类似于铁丝网的感觉。而悬索之外还会有一圈篱笆,叫“强落”或者“虎落”。
试想一下,几个匈奴的探子,遇到强落只能下马,好不容易摸过悬索,就在天田踩了一串脚印儿。哪怕当时士兵没看见,后来一数脚印也知道了。
哦,来了四个,一个脂肪肝,两个高血压,一个颈椎病。
而独立的边哨站呢,会在烽燧的旁边建坞,也叫“小障”。
其实就是连着烽火台,盖了方方正正一圈平房,跟大院似的。根据敦煌马圈湾的遗址看,坞只有一个门进出,外围墙很厚,而且一般都有2-3层楼高,能起到基础防御作用。坞里面有套房,坞外有厕所、牲畜圈、垃圾场等等。
一般来说,这种独立的边哨站,都要选地势较高的地方,毕竟要瞭望,还要发信号。不过也不一点要在最高的地方,高度足够观察就可以了。另外附近一定要有水源,方便士兵的日常用度,所以选址附近要么有河流,要么可以打井取水。
当然,咱们刻在基因里的种菜,如果能够满足,那就再好不过了。
【烽火狼烟】
有敌人来袭,快点起狼烟!
这类台词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可实际没有这么简单。
根据汉代的《塞上烽火品约》,烽火信号一共有五种,也就是烽、表、烟、苣火、积薪。
烽是草或者木条编的筐,上面蒙上布。
表是摇晃的旗子。
烟是直上云霄的烟柱。
苣火是燃烧的火把。
积薪是巨大的草垛,烧起来有浓烟,火势也比较大。
前三个呢,是白天用的,苣火是晚上用的,积薪则是有事儿就能用。
对这五种信号,汉朝也是有自己一套摩斯密码的,不光是能通知附近的烽燧有敌来袭,还能告知敌人的数量、入侵程度、来的方向等等。
比如晚上发现有二百人左右到匈奴要过来劫掠一番,我就烧一垛积薪,然后举起两个火把摇晃,附近的人就知道有不到五百人靠近了,赶紧提高警惕,组织撤离和防御工作。
具体你问方向怎么表示,我说实话,看到我脑仁儿疼我也没看懂...
我给大家贴一条,有能看懂的受累评论区解答一下。
【匈奴人昼入甲渠河南道上塞举二蓬坞上大表一燔一积薪夜入燔一积薪举堠上二苣火毋绝至明殄北三十井塞上和如品】
目前归纳出的信号,大概有36种组合,不过学者认为,真实的组合应该在64种,甚至更多。
不过有一种组合,叫平安火,换个名字你可能就熟悉了,“大漠孤烟直”里面的“孤烟”。
烽燧会定时定点打一通鼓,或者放一道“孤烟”,告诉附近的烽燧,今天平安无事。
如果到了时间没有发出,附近的烽燧会派人来查看是否被敌人“偷家”了,转而判断是上报你玩忽职守,还是赶紧发出信号进行预警。
【为什么用烽火】
用信鸽、驿站传递信息,不是更加准确吗?
为什么一定要用烽火呢?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古代想要传递信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难,那么戍边的士兵想要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信息,就需要想一些办法。
信鸽的培育需要时间,而且面对善于骑射的匈奴、边塞饥饿的猛禽,完全靠信鸽传递消息,显然过于碰运气了。
驿站传递当然非常靠谱,唐代驿站系统远高于汉代,安禄山作乱时,6天时间疾行三千里。而
汉代烽火一昼夜就能传一千八百里
,远远高于这个速度。那这种速度,就能为汉朝廷争取到更多的反应时间。
而且
烽火品约作为一种密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机密文件,只有少数人了解,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
另外,
每天都平安火,都有安民的作用
。当时住在边关的老百姓,要么是穷苦之人,要么是待罪之心,又要在地里刨食,又要做好被匈奴劫掠的准备,精神压力可想而知。而每天都有平安火,是老百姓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安全提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给人们以平安的信念。
那汉朝这么好的烽火系统,怎么到了唐朝,更依赖相对较慢的驿站系统呢?
简单说,再好的密码,也有被破译的时候。
实际上有聪明的匈奴人通过观察,总结了烽火的规律,然后通过制造假信号,让汉军吃了不少亏。
虽然后来发明了望火头进行应对,但也证明烽火系统的保密性丧失了。
望火头就是烽火台墙上开的小孔,只有从这个孔里看到的信号,才是有效信号。
可万一匈奴有个懂测量的...
所以到了唐朝,烽火台相隔延长到了二十余里,属于能看见烟就行。而能准确传递信息的驿站系统,则在唐朝厚实的国力下迅速扩张,从汉朝邮书日行越200里,到唐朝驿站传书,日行200-300里、最快500里的惊人速度。
【参考资料】
1、马曼丽.从汉简看汉代西北边塞守御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1期
2、黄永美.汉代军事防御中的加密思想和行为初探——以烽燧信息传递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12月第31卷第4期
3、刘鹏廖华力.汉代烽燧制度研究——以出土简牍为中心.鄂州大学学报2015年7月第22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