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设立的武庙72将,却没有蜀中大将姜维?
今天我们要来讲一下
大唐盛世的武庙制度
,作为
历史上最繁盛的一个朝代
。在制度上也是用得很恰当的,皇帝治国有方才能让国家兴旺。
而
武庙制度就是唐朝兴盛时建立
的,武庙是以姜太公吕尚为武圣的用以祭祀历代良将,从唐朝设定。
姜太公为武圣,张良为亚圣,还有诸葛亮、孙武和吴起等九人和张良一起称为武庙十哲
。武庙之中祭祀了
唐朝和之前朝代的著名武将
,前前后后72位,也称为
武庙72将。
但是在这72名武将中,却没有姜维,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姜维,喜欢三国的朋友可能会了解,
姜维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抗起了蜀汉的军事大权
,但是最终没能守住蜀汉。
在保卫蜀汉的战争中,邓艾和姜维作为对战双方,邓艾胜出了,邓艾的名字也在72将之中,而姜维却落选了。
邓艾和姜维可以说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样
,二人的能力和水平都是相当的,但是
姜维却未能进入名单
,难道就因为没有守住蜀汉吗?
确实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可能两人实力相当。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一场战役都会成为比较两人能力的较量,在
灭蜀之战中,姜维没有守住蜀汉,邓艾成功将姜维击败灭了蜀国
。虽然在
历史上我们不能用成王败寇的标准来评判历史名将
,但是两人的较量的结果是会对后人给他们排位产生影响的。
可能就是这
一场战役的胜败就决定了谁能列位武将
,就跟现在运动会运动员之间的较量一样,可能实力都差不多,但是就因为在这场比赛中输掉了,名次就会排在后边,也许相差就那么一分一秒,也是极大的差距。
在魏灭蜀之战中,
魏方司马昭派出钟会、邓艾和诸葛绪三人前去攻打蜀国
。蜀国一方由姜维和廖化率军在剑阁出设计屏障,阻击魏军主力。
姜维和邓艾作为三国的名将
,实力也相当,在
魏灭蜀之战
中迎来巅峰对决,战争中,姜维先是和邓艾交战后再晃飞了诸葛绪,最后直接向魏军主力冲去。
钟会大军在占领了汉中大部分据点之后,进入到剑门关外,但是又被往回援助的蜀军给阻止了,双方在剑门关僵持不下。所以这场战役的初期,姜维的表现可以说是很优秀的。但是邓艾也不甘落后,更是采用了
以迂为直的战术
,就在两军在剑门关交战僵持的时候,自己率领着精英部队从侧面袭击江油。
咋蜀汉腹地绵竹攻破诸葛瞻进而攻击涪城,把部队带入到成都。邓艾这一做法也是姜维没有预料到的,所以刘禅在面对突然出现的邓艾大军时,不得不投降了。
在公元263年11月,蜀汉正式走向灭亡,三国也土崩瓦解。
在这场战役中,邓艾凭借着精密的战术谋略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72名将的名额。与邓艾这样在一场战争中取得胜利而名入72将的还有消灭东吴的几个
名将王濬、
杜预
等人也入选了72将
之中,但是西晋和东吴实力相差较大,所以就显得邓艾的含金量更高了。
这样一对比姜维也是有实力入选72将的呀!但怎么就没有呢?
姜维在蜀汉投降之后也有策划钟会谋反,但是都没能将蜀汉恢复
。蜀汉的灭亡姜维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当初
刘备为汉中王
的时候,派魏延来镇守汉中,在各个地方都派了重兵把守,如果有外敌侵入也可抵御。
在
蜀汉和曹魏之间发生战争,
本来是按照之前的作战方式让王平去抵抗曹爽的进攻,但是
姜维在担任大将军
之后改变了防御策略。将敌军放入
阳平关
,然后让蜀军退到后边的城池中,让一支专门的军队去攻打敌军薄弱环节,很多重要关口也派了重兵把守。
这一调整导致了后来
钟会大军突破了汉中防线
,到达剑阁一带,姜维没有办法只能带着大军前去抵御,姜维前往剑阁就不能支援成都,所以才在后来的战争中失去平衡,蜀汉的灭亡姜维也是有着难以推辞的责任。
还不止是这一次战役,
姜维在之前率兵北伐中原的时候,都会兴师动众,耗用很多物资,而物资需要百姓来支援,百姓越来越吃力,也是蜀汉走向灭亡的一个原因
。在北伐中原的时候,和邓艾三次交手没有一次胜利的。
所以72将的名额也是有一定的考究的,不是有能力就行的,姜维在失败后也想着赢回去,但是与胡济商量着一起去击败邓艾,也想到胡济没有来,于是姜维再一次败给了邓艾,军中更是死伤无数。
后面几次也是被邓艾,没能挽回蜀汉灭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