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于北伐途中病逝,享年54岁。消息传回成都,文武百官尽皆哀默。举国上下亦无比悲痛。作为蜀国之主的刘禅,不仅失声恸哭,更是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但没过多久,刘禅便重新振作了起来。原来,除了姜维之外,诸葛亮临终前还偷偷为后主留下了一位栋梁之才。
此人,便是蜀国中兴之相——费祎。
费祎,江夏人,少时颇有才名,后躲避战乱,随长辈“游学入蜀”,成为蜀地一时之俊杰。刘禅被立为太子后,费祎因才名显拔,被刘备辟为舍人,负责刘禅的教学工作。刘禅即位当年,费祎升任黄门侍郎,逐渐迈入蜀国的核心圈子中。《三国志·费祎传》记载: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於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从这时起,费祎便已经得到了诸葛亮的悉心培养,成为他在政治上的接班人之一。
当然,诸葛亮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这受蜀国复杂的政治环境影响。众所周知,蜀主刘备堪称三国时代的“跑酷达人”。他流窜于中原各地,立足于荆州三郡,最终却崛起于益州。这就导致蜀汉政权内部,存在不少派系。而随着关羽败亡和夷陵之战,跟随刘备从中原来到的一干臣子,几乎损失殆尽。因此诸葛亮掌权时期,荆州士族集团与东州士族集团(即刘璋旧部,并非益州本土豪强)便成了蜀国政权内部的两大支柱。
上位者,需要权衡利弊,诸葛亮也不例外。在荆州派当中,诸葛亮已经选择了蒋琬为继承人,他自然要在东州派中再挑选一人,费祎,无疑是最佳人选。其个人才干,非常出色。
那么费祎有没有让诸葛亮失望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且看世人对费祎的评价。蜀国重臣董允,曾与费祎一同共事,对于后者才干,他自愧不如:“
人才力相县若此甚远,此非吾之所及也。听事终日,犹有不暇尔。”
不仅如此,就连他国之人也对费祎赞赏有加。有一次,费祎奉命出使东吴,吴主孙权与之畅谈痛饮。酒过三巡,孙权有意考校费祎,于是便向他询问一些繁重国事,费祎
“辄辞以醉,退而撰次所问,事事条答,无所遗失”
。一时间,孙权被其才华折服,不仅将随身宝刀取下赠给费祎,还由衷赞叹道:“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
这样一位大才,没有令诸葛亮失望。后者去世后,费祎成了坚定的“保皇派”,为了维护朝局稳定,他甚至不惜除掉了蜀国的两大栋梁。此二人,便是魏延和杨仪。笔者抛开这个观点,或许有读者会疑惑,魏延死于兵变,杨仪是自杀而死,怎么就与费祎有关呢?
在诸葛亮在世时,面对魏延和杨仪之争,费祎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
“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可以看到,费祎此时是一位“和事佬”,在魏杨二人之间进行斡旋。但诸葛亮去世后,费祎的表现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诸葛亮临终前,将军权暂交给杨仪,同时也对魏延做了安排: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杨仪放心不下,便委托费祎去探探口风。可费祎找到魏延后,却是这么说的:
“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费祎明明知道魏延和杨仪矛盾不合,他还故意刺激心高气傲的魏延。受此挑拨,魏延大怒,于是发动兵变。
杨仪和魏延的内斗递到刘禅那里,蒋琬和董允又轻轻推了一把,“琬、允咸保仪疑延”,魏延最终兵败,被“性狷狭”的杨仪诛灭三族。魏延死后不久,杨仪狂妄自大,也落入费祎算计,甚至发出不臣之言。于是
“祎密表其言”
,杨仪无奈自杀。
由此可见,在魏延和杨仪之死中,费祎的确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从蜀国角度考虑,他此举却是壮士断腕。魏延和杨仪,一人是武将之首,一人是影响力颇深的文官。如果此二人继续内斗下去,则必会给蜀国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费祎与他们交情颇深,但为了保证后主刘禅的地位不被动摇,为了让蜀国日后不因此毁灭,他只能采取这些较为阴损的手段。
魏延、杨仪二人服诛后,蜀国虽因此大受打击,却彻底根除了后患。在此后数年间,费祎殚精竭虑,继续为国操劳,致使蜀国渐有中兴之气象。不仅如此,费祎不惜以身犯险,亲自坐镇汉中,并数次击退来犯敌军。蜀国于公元263年灭亡,从诸葛亮去世那年(234年)算起,费祎的确蜀国续命了二十九年。
怎奈时也命也,费祎在壮年之时,便遇刺身亡。否则的话,蜀国未必不能再继续坚持下去,历史绝对会改写,到时三国境遇如何,还尚且不知。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