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在《三国演义》之中,究竟哪些角色为罗贯中所垂青,那么赵云必定榜上有名。
为了展现其英勇无畏,罗贯中不惜笔墨,以“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来大肆夸赞赵云的勇气过人。
而且,罗贯中不仅通过正面描写,例如细致描绘赵云在长坂坡之战、博望坡之战中的种种表现,将赵云的气宇非凡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通过侧面暗示,例如在小说之中,每当敌将遇到赵云之时,无论地位的高低,职位的大小。
大多数人的反应,往往是惊慌失措,甚至是落荒而逃。
除此之外,罗贯中也借曹魏名将张郃之口,以表现赵云的实力强劲。
那么,这位名将到底对赵云作何评价?
那些赫赫有名的将领,在见到赵云之时,又为何会选择夺路而逃?胜又非胜的战争
公元228年的安徽萧县,也是在东汉时期被称为“箕谷”的地带,一场震天动地的战役,才刚刚在此偃旗息鼓。
尽管此次战役,以曹魏的胜利作为终结。
看到欢呼雀跃的士兵,作为主要指挥的张郃,脸上的凝重却丝毫不减。
尽管成了最后的赢家,但身为此次战役的主要将领,张郃对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可谓是洞若观火。
根据张郃的判断,蜀汉此次之所以失败,其原因有二:
一是用人不当。
当街亭失守之时,这场战争的结果,恐是早无悬念。
二是因为兵力悬殊。
作为疑军的赵云,其麾下兵马不过五千余人,而曹魏这边率领的大军,足足有两万兵马。
按照常理而言,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加之赵云已是两鬓斑白的老将,按照张郃的预判,他在这次战役中,恐怕是难以全身而退。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虽然蜀国这次确实吃了败仗,但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在面对数以万计的大军时,赵云并未手忙脚乱。
而是有条不紊地下达指令,让蜀国军队立即撤退。
最终,其不但成功脱险,而且保全了大部分粮草,将蜀汉的损失降至最低。
更令张郃耿耿于怀的是,在此次战役中,参与其中的魏国名将,其平时的表现也堪称镇定自若。
然而一遇到这垂暮之年的老人,便立马掉头就跑,整支队伍也因此军心大乱。难以匹敌的对手
不过,在回想起赵云之前的种种表现后,对于“为何自家将帅一遇到赵云,便仓皇无措,只知逃窜”这一问题,张郃的心中恐怕已有了答案。
一是因为赵云确实名声在外、匹马一麾。
哪怕是对《三国演义》不甚了解的人,恐怕也听说过,“赵子龙七进七出”的故事。
在这次长坂坡之战中,赵云的表现堪称英勇神武。
且不提其深入敌军,以一敌千,只为救得主公家眷,其所展现出的赤胆忠心,足以让人心生敬佩。
而且,他在这场战役中,所展现出的高超武艺,同样是可圈可点。
曾与赵云亲身交战过的张郃,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在二人正式交手前,赵云早已与他人交手数个回合,将无数敌军斩落马下,体力自然不敌张郃。
而且,其又要分神于怀中幼子,护得刘禅之安危,自然无法心无旁骛地战斗。
然而哪怕被种种不利因素所包围,也丝毫没有减少赵云的单骑。只见他突出重围,一身白袍已是被染成血红,却丝毫不见其退缩半步。
想要上前阻拦他的将领,皆被其用银枪挑下战马,再也没了动静。
根据相关记载,在此次战役中,一共有54名曹军将领被赵云击败。
看到如此强悍的对手,敌人自然心生畏惧,不敢上前阻拦。
作为曹魏将领,张郃自然不能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赵云逃离曹营。
加之这时赵云的坐骑照夜玉狮子,恰好被绳索绊倒,跌入早已挖好的陷坑。
张郃顿时明白,这可能是阻拦赵云的最好时机,便立刻上马追击,与赵云展开战斗。
此时的赵云也是筋疲力尽,与张郃交战数十回合,便有些气喘吁吁,想要抽身退去。
而张郃也心生疑惑,为何其已是遍体鳞伤,却依旧不愿归降。
正在张郃以为赵云已无计可施之时,其坐骑突然从陷坑中脱身,直奔赵云而来。
而赵云也是心领神会,直接抽身离去,飞奔上马。这一场景,不禁让张郃以及周围的曹军大惊失色。
正如罗贯中所描述:“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坂围”。
在这一刻,赵云仿佛如有神助,在如此危急的时刻,都能成功脱险。
而且在上马逃离之后,面对包围过来的敌群,其依旧竭尽全力,将其打倒在地,宛如武神附体,以一人之躯,抵挡数千敌军。
这一景象,也让张郃在内的数千曹军畏惧不已,只能大惊而退。
二是因为,赵云有勇有谋,并不只有匹夫之勇。
在箕谷之战中,尽管没有再次与赵云亲自交手,然而从他人的描述中,张郃也洞察到,为何己方将领遇到赵云时,大多选择逃跑。
在面临被数万敌军包围之际,不少经验老到、身经百战的将领,也难免会流露出惊慌失措,因此而慌了阵脚,被敌军一举突破。
然而,赵云在占尽劣势的情况下,哪怕被数万曹军包围,也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惊慌。
反而迅速聚拢部队,抵挡住魏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最后,在赵云分条缕析地指挥下,蜀国大多数将士不但成功身退,而且没有丢失一点辎重。
除此之外,在此次战争结束后,赵云还将剩下的物资,主动发放给参与作战的士兵。
这不单是对其英勇作战的嘉奖,同时也是稳定军心,团结势力。
面对这般智勇双全、洞若观火的敌人,赵云的对手自然无心恋战。未能完成的心愿
然而不幸的是,在第二次北伐开始之前,赵云便不幸病逝,再也无法看到主公还于旧都,复兴汉室的景象。
回顾赵云的一生,可谓是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一生。
无论面对的敌人是何等强悍,前方的军队是何等庞大,赵云从未后退半步,反而镇定自若。
如往常一般,提枪上马,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让对面的敌军闻风丧胆,落荒而逃。
哪怕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赵云身上的英勇气概依旧未减半分。
哪怕在生前的最后一年,其依旧在为蜀国冲锋陷阵,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下一首勇气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