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存在一个误区,即采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简单直白地以好人或以好人或者坏人来区分。但实际上,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矛盾集合体,纯粹的“好人”或者纯粹的“恶人”非常罕见,随着越来越多史料的挖掘和发现,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也会发生修正和改变。
隋朝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古代昏暴之君的“形象代言人”,与秦二世、宋徽宗、元顺帝等并列称为四大昏君。从表面上看,隋炀帝确实符合昏暴之君的全部特征,不爱惜民力,大兴土木,频繁发起对外战争,最终引发全国性农民起义,一手葬送了隋朝江山。
但另一方面,要想对一个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的评价,必须应该对他一生的功过是非做一个全面考量,而不能断章取义或者人云亦云。隋炀帝的一生,其实根本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件好事不做,坏事做绝,他也留下了很多彪炳史册的丰功伟业。
隋炀帝杨广有一个最为人诟病之处,就是与前任太子杨勇的皇位继承人争夺战。杨广为了把哥哥杨勇从太子宝座上拉下来,使出很多阴谋手段,离间挑拨隋文帝与杨勇的关系,最终如愿以偿当上太子继承大宝。
但号称一代明君的李世民,也曾干过类似的事,他与前任太子李建成的权力之争,所用的手段更为残暴狠辣,他连比较“委婉含蓄”的阴谋诡计都不屑于采用,而是直接带领人马设下伏兵,当场杀掉了哥哥建成与弟弟元吉,比隋炀帝有过之无不及。
隋炀帝所开凿的大运河,更是古代史上跨时代的大事,显示了他超越千古的远见卓识。大运河的开辟,大大方便了中国南北方的商贸交流与物资往来,沟通南北货畅其流,不仅在历朝历代沿用不衰,甚至一直到现代,大运河仍然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从这一点而言,隋炀帝对中国历史所做贡献,实在不亚于秦始皇修筑长城。
隋炀帝连续对外发起大规模战争,给军人和百姓造成惨重伤亡和沉重负担,也被视为一大“弊端”。但实际上,隋唐初期,中国的东北、北方、西北都存在大量的游牧部族割据武装,对中原王朝构成极大威胁。
在当时情况下,任何一个有见识、有担当的中原皇帝,都会把维护国防安危、铲除侵略势力放在首位。此后的唐朝初年几个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随便挑出一个,对外战争的密度和频率,都要远高于隋炀帝。
隋炀帝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长处:文采非凡,才华横溢。他留下了四十多首诗作,其中有很多千古佳作,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艺术水准甚至可以直逼盛唐。
隋炀帝还曾写过一首大作《饮马长城窟行》,也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塞外,视察了北方长城防线,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诗中有这样几句:“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诗中的“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抒发了他对国家边防形势的担忧,和自己殚精竭虑为国操劳的苦心。世人都对他外出巡游很不理解,认为他是游玩享乐,但他自己深知,国家严峻的边防形势令他焦虑不安,怎敢高枕无忧安坐都城无所作为。
这两句诗,让人们能够穿越千古,看到了隋炀帝内心真实的一面,千百年来不知让多少人感动。历代学者、评论家都对这首诗大加赞赏,认为他有“魏武之风”,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资料:《隋书》《全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