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循在土木堡之变后接任大明王朝的首辅
迪丽瓦拉
2025-06-10 11:33:54
0

在土木堡之变中,大明王朝的第七位内阁首辅曹鼐因为随明英宗御驾亲征而殉国身亡。此后,陈循成为了大明的第八位内阁首辅。

陈循(1385年——1464年),字德遵,江西泰和人,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从成祖时期入仕,历仕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和景泰五位帝王。尤其是,他对于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政局的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陈循的幼年坎坷不幸,在五岁时就丧母,在不到十岁时就丧父。父母双亡后,他多亏了长兄德逊的抚养和照顾,才能长大成人,成就了自己的宰辅人生。

悲惨的人生经历和艰辛的少年生活,不仅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成为陈循奋发图强的动力。于是,天资聪颖的陈循加上勤奋苦读,很快便成为十里八乡的少年英才。据《南寮陈氏宗谱》记载:

陈循初入乡塾,不三数过辄诵,老成咸异之。

顶着这样的光环,陈循参加江西的乡试便高中头名的解元,赢得了参加第二年会试的机会。

1415年,陈循上京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洋洋洒洒答完试卷,他本来在答卷启封前被判定为头名。不过,在试卷启封后,因为主考官梁潜也是江西泰和人,为了同乡避嫌,遂将陈循改为了第二名。

在明成祖朱棣亲自组织殿试时,陈循再次力拔头筹,他的策论一举赢得了朱棣的欣赏,被钦点为状元。同时,陈循也成为了迁都北京后的第一位状元。

依照惯例,陈循被授翰林院修撰一职,开始在此熬资历。由于他对朝廷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因而迅速成为了朱皇帝身边的重要侍臣,先后得到了成祖皇帝和仁宗皇帝的重用,被任命为侍讲学士。

宣宗皇帝朱瞻基登基后,陈循被进一步予以重用,获准入职南宫,还被御赐一套玉河桥西面的府第。在“三杨”后期,陈循被恩准入阁参预机务,当时的内阁首辅是杨溥。

明英宗登基后,逐渐开始宠信宦官王振,同时也认为杨溥已渐老迈,应多加休养,遂命陈循多多辅政。据《明史》记载,英宗皇帝钦命陈循:

凡处军国重务、应制等文字及大官给膳,悉同士奇,日侍经筵讲说史故事如故。

在“三杨”先后过世之后,陈循、曹鼐和马愉三人同掌内阁,曹鼐担任首辅。由此开始,明朝内阁由“三杨辅政”转变为“三状元辅政”,不过,由“三杨”竭力打造的“仁宣之治”也终结了,明朝的历史进入到多事之秋。

1449年,也就是正统十四年,蒙古的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南侵。明军全线溃败,塞外仅剩下了大同一座孤城,京畿重地北京也面临着危险。

在当时,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已经崛起,面对蒙古人的南侵,他竟然认为这是天赐的良机。在王振看来,历史上的权阉层出不穷,但能够掌握军权的却少之又少,如果自己能够统兵出征的话,必定可以留名青史。

于是,王振开始极力鼓动明英宗朱祁镇效仿当年的朱棣,也御驾北征蒙古。一听此言,群臣沸腾了,在首辅曹鼐的带领下,陈循、胡滢、王直等人都纷纷谏阻,坚持认为在军需不齐和敌情不明的情况下不能贸然御驾亲征,毕竟这事关大明朝的国祚。

而朱祁镇本人也知道自己的斤两,咋呼几句还行,真要带兵出征似乎没有太大的把握。不过,在王振的一再蛊惑下,朱祁镇还是执意出征并由太监统兵。

首辅曹鼐一看再难以劝阻,为了减少损失,他只得主动请缨随驾出征,留下陈循等人在京中处理朝政和补给后勤。结果,号称五十万的亲征大军,遭遇了明朝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史称“土木堡之变”。除了明英宗被俘以外,数十位重臣都遇难殉国,其中就包括首辅曹鼐。

噩耗传到京师,举国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太后和于谦等大臣,为了保证大明朝的稳定和延续,在坚决主战的同时,拥立朱祁镇的同父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即位。

作为负责留守的内阁大臣,陈循在此危难之际,虽不像于谦那样支持新君登基,但也没有太过反对,持一种默许的态度。在陈循看来,英宗的长子不足三岁,在此危难之时选择朱祁钰即位,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也先在取得土木堡的重大胜利后,裹挟着明英宗继续南下,目标直指京师北京。一时间,许多官员鼓噪迁都南逃,以徐有贞等人为首大放厥词:

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纾难。

而以于谦、王直等为首的主战派却坚决反对南迁:

言南迁者可斩也!

陈循在审时度势后,代表内阁旗帜鲜明的表态反对南迁,主张誓死保卫京师。正是在于谦、陈循等人的坚持下,明朝才避免了北宋王朝的悲剧,没有上演江山沦丧和偏安一隅的悲剧。

朱祁钰在这种背景下匆忙登基,史称景泰帝。而随着新帝的登基,作为人质和筹码的明英宗朱祁镇已经大大贬值。

蒙古瓦剌部此次南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抢掠,取得土木堡之变的胜利并且俘获大明皇帝,实属意外的收获。而且,他们多以骑兵为主,严重缺乏攻城的器械,所带的粮草也不足,宣扬攻陷北京城更多只是恐吓罢了。

随着朱祁钰的登基,随着大明王朝暂时恢复了稳定,随着各地的勤王之师纷纷抵达北京,蒙古人已经成了强弩之末,所谓的突袭北京城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得已,瓦剌军结束了围攻北京的战斗,开始逐步后撤。在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后,明代宗朱祁钰的皇位渐稳,他正式任命陈循出任太子太傅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新一任的内阁首辅。

瓦剌虽然撤军了,但并没有真正消停,他们眼见明英宗已经没有了剩余价值可以榨取,于是就将其放归回京,成心让明朝为难。

随着朱祁镇的回归,明廷彻底懵圈了,完全不知所措。你想啊,新帝已经登基,旧帝却活着回来了,咋办?作为内阁首辅,陈循和于谦等大臣议定,由朱祁钰继续当政,但是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在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后,石亨、徐有贞等朝臣暗中串联,通过“夺门之变”一举推翻了朱祁钰,拥立朱祁镇再次登基称帝。

复位后的明英宗,尽管深知于谦、陈循等大臣在土木堡之变后并无过错,但在石亨等拥立之臣的挑唆和诬陷下,还是将于谦等当年北京保卫战的有功之臣统统处决。

作为首辅,陈循也受此牵连,不仅被罢免了首辅之职,还遭受了一百的刑杖后被流放。当时,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

陈循除了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以外,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作中有许多上乘的佳作。比如,他的一首《省亲诗赠郭绍容》:

忆别严亲久,今朝定省游。满斟桑落盏,稳驾木兰舟。燕语东风暖,莺啼绿树稠。倚门亲望久,去去莫迟留。

虽然陈循自幼丧父丧母,但他还是表达了自己至真至孝的情感,语调亲切,感情真挚。

1462年,随着石亨等人的过世,已经被流放五年之久的陈循才终于回到了京师。他在上表谢恩后,随即归乡养老,不久便在家中过世,享年七十九岁。

在成化年间,陈循的女婿李遇任南京工部都水司郎中,他为岳父陈循请乞:

兹特复卿旧职,遣人谕祭。呜呼!哀其死而悯其忠,式遵先志;厄于前而伸于后,永惬人心;灵爽如存,歆余至意!

成化皇帝感念陈循对大明朝的忠直,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张永谕祭。至此,陈循终于被昭雪平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原... 九子夺嫡中,他一直帮扶雍正上位,死后第二天雍正亲自去祭奠。如果大家之前对和清代有关的历史做过详细了解...
原创 到... 东周时间跨度较大,分割阶段乃是研究所需 东周持续的时间大致在五百年左右,如此长的时间如果作为一个政权...
原创 三... 三国最歹毒的昵称,他连杀两位义父,叛变三位主公,盖棺定论很难,成王败寇而已,我们不好评价。 吕布(?...
原创 舜... 《远别离》曾言:“尧舜当之亦禅禹。”远古时代中,尧、舜、禹三位帝王,得世人敬重,其诸多传奇政举,促社...
原创 精... 明朝在历史上是非常硬气的王朝,当时没有出现过割地赔款、没有和亲等不平等的政策,三百年来的明朝人们都是...
原创 刘... 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刘备这个名字一直与仁德、忠义紧密相连。然而,在这位蜀汉开国皇帝光鲜亮...
原创 为... 最近又在播放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不禁又想到三国的一些故事。当年刘关张三人结拜兄弟后,发誓共生死,为完成...
原创 原... 清朝末年由于闭关锁国,被西方列强关起门来吊打。尤其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天朝甚至输给了刚维新不久的日本...
原创 刘... 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诸葛亮聪明绝顶,为他参谋了不少策略。 而李严只是刘备手下的官员,帮其作用并不比...
原创 同... 俗话说的好,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一心只想称霸的项羽、推翻明朝不到百日就落败的李自成,都是能打仗的枭雄...
原创 苏... 自列宁带领他创建的布党参与到夺权角逐之后,布党逐渐从苏维埃内部最弱的一个党派发展成为最具有话语权的组...
原创 盘... 凡是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五虎上将是关张赵马黄,有些看的精一些的读者肯定还知道曹操账下有五子良将,分别是...
原创 古... 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总能看到许多关于皇帝的记录,在皇帝手下管理着一批文武百官。有些人就比较好奇这些人...
原创 如... 公元221年,为关羽张飞报仇的刘备执意伐吴。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陆逊凭借着刘备放置营寨的失误,采用火...
原创 历... 前面几次提到了秦称霸西戎这一历史事件对秦国发展的至关重要性,这是秦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秦穆...
原创 三... 三星堆坑见到历史帝王人物尧舜禹夏啟夏太康夏仲康夏相。(图1一7) 三星堆坑是“突发事件...
原创 伯... 伯邑考进宫献宝,替父赎罪,却招致杀身之祸,被苏妲己构陷致死,死不瞑目。 原本不必如此,因为,他的父亲...
原创 作... 瀚海说史序言:商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这些制度难以一概而论。历史是时代的产物,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
原创 1... 四野的13兵团,是由原来东野2兵团改编而来的,下辖38军、47军和49军三个军,司令员是老资格的程子...
原创 南...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北美出现了两个超大型的国家,而南美却没有出现? 要说南美出现的唯一超大型国家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