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曾给朱允炆留了30万军队,为何直到丢了皇位,他都不动用?
迪丽瓦拉
2025-06-16 22:32:58
0

历史爱好者对明史的兴趣一向不低,就连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都因为当年明月的一本《明朝那些事儿》,扎进了明史的长河中。

在明朝数百年的国祚中,有那么几位皇帝总是被人津津乐道,朱允炆和朱棣就在其中,尤其是靖难之役、建文帝之谜。

总有人说,朱棣是被逼反的,还有人说,朱允炆打输了不可能输的仗,一切的罪责都被归咎在了朱允炆的身上,还被打上了无能、懦弱的标签。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纵观当时的朝野,朱允炆的实力自然是要大于朱棣的。然而,有许多军队他都没有动用,这其中还包括朱元璋给他留下的30万军队。

若是朱允炆动用这一股大军,朱棣的“靖难之役”很有可能会失败。既然如此,朱允炆为何不调来30万大军回防呢?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独蒙恩宠、惠帝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他的父亲朱标是皇太子,但朱允炆一开始并不是朱标的长子,他的哥哥朱雄英夭折,加上朱标原配也死了,朱标扶正朱允炆生母,朱允炆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朱元璋的长孙。

众所周知,朱标这个人身体不好,常年一副病怏怏的样子,注定他活不太久。果不其然,还没等朱元璋退位,朱标就“先行一步”。

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内心十分悲痛,这种痛苦让他意识到人伦亲情的重要性。从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的一系列政策其实不难看出,他和秦始皇嬴政的想法其实有相似之处,。

按照众多史学家的推测,如果当时赵高没有联合李斯改诏,继承皇位的当是公子扶苏,扶苏和朱标其实是一类人,他们都是主张仁政的皇储。

不同的是,朱元璋有很多个儿子,在他的视角里,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不学无术,一方面还希望除了长子之外,不要有太多的儿子成“大才”。

因为大儿子朱标已经表现出足够的才能,可以继承皇位了,再加上朱标的性格也的确适合接下来明朝的发展,便早早被朱元璋定为了皇太子。

当时,朱元璋还反复告诫自己的儿子要团结,并让他们学习儒家经典,因为他不希望兄弟“阎于墙”(自相残杀)。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朱元璋直接立朱允炆为太子,目的就是保证皇位继承没有争议,嫡子继承,符合法度的同时,绝了诸王相争的心思。

朱允炆也十分争气,可以说他完美继承了朱标的仁政,这一点让朱元璋十分开心。不过,眼光毒辣的朱元璋看出了朱允炆的弱点,他性格软弱、涉世未深。

因此,朱元璋在临死之前,为他做了很多铺垫,尤其是提防自己的儿子们。可是,朱允炆顺利继位后,却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一刀直接砍在了他自己身上。

叔侄争锋、成祖朱棣

朱允炆继位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是改善民生,这是每个皇帝刚刚继位就会做的事情,第二件事情是削藩。

其实,在朱允炆还没继位的时候,他就和朱元璋探讨过削藩的问题。藩王制度古已有之,利弊其实一目了然,朱元璋认为藩王可以帮助皇帝守住边疆、镇守一方,这是没错的。

但问题是,朱元璋能压住的人,朱标或许能压住,因为朱标就是一个老大哥的形象,他不仅政策上广施仁政,对待兄弟也十分仁厚,朱允炆呢则不行?

没有人会对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服气,尤其是这些藩王大多数都和朱元璋一起经历过战乱,更看不上一个涉世未深的小青年。

朱允炆的眼光其实很长远,应对藩王的策略其实也没有问题,他回答朱元璋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甚甚则举兵伐之。”

听到这番话后,连朱元璋都赞叹不已,还说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可问题是,朱允炆虽然知道理论,却根本掌握不了这句话的节奏,哪些事情可以徐徐图之,哪些事情需要快刀斩乱麻,他一概不知。

这位刚登基的皇帝不可谓不勇,一上来就大刀阔斧的改革,直接把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削废。看看他们的下场,要么死,要么被贬为庶人流放,就差告诉燕王朱棣洗干净脖子等我杀你了。

朱允炆做的太绝了,谁都没想到这位生性仁厚的皇帝对叔叔们下手这么狠,但他又不够狠,因为他还有最难解决的一个人,燕王朱棣。

从一开始,朱允炆就没有按照他和朱元璋说过的那样去做,雷厉风行的将几位实力不强的藩王废掉,却动不了一块铁板的燕王朱棣,无疑是给了朱棣大量的准备时间。

后来,便是朱棣和朱允炆的战争,两人是实力悬殊非常大,朱允炆可以随意调用的兵力远超朱棣,后勤补给也是如此,连道义上朱允炆也占有足够的优势,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但最关键的是,朱允炆没有带兵打过仗,而他手底下甚至没有足够优秀的将领可以用,战争之初朱允炆就失去先机,因为朱棣在军方的关系和势力网络覆盖范围太广,导致朱允炆很快就失去了大片城池。

不仅仅是地盘的损失,更意味着将领的流失,朱允炆开始无将可用。面对这样的困境,朱允炆节节败退,最后朱棣长驱直入,打入南京,登上了皇位,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

君王社稷、天子国门

那么问题来了,朱允炆真的没有将领可用吗?并非如此,纵观全局,朱棣和朱允炆的战争基本围绕着中部地区,战火少有延伸,而且朱允炆还有很大一部分兵力是不能轻易调动的。

有人可能会问了,朱允炆还有哪些“隐藏的军队”?别的不说,镇守云南的沐家军足有三十万,这是朱元璋的旧部,由他的义子沐英统领,世代镇守云南,就忠诚性而言,绝对是听皇帝调遣的。

影视剧《木府风云》中曾提到,沐家只忠诚于当朝皇帝,也就是朱允炆。再加上沐英和朱元璋关系甚好,沐家时代承袭西平侯爵位,说得上是皇恩浩荡,朱允炆完全调得动他们。

既然如此,为什么朱允炆到死都没有调用这三十万军队呢?甚至连调令都没有发,这就让人非常的奇怪。

要理解这个现象,还需要用到前文提到的“兄弟阎于墙”的完整说法,这句话是“兄弟阎于墙,外御其侮。”

明朝皇帝争来争去,说到底是老朱家的事情,可以理解为家事,一旦调动镇守边疆的军队,影响的可能就是大明的江山,这一点朱棣和朱允炆都不敢赌。

如果还不能理解,再往明朝后面看,从明朝开国皇帝到明朝末代皇帝,虽不能说每一个皇帝都英明神武,但至少都有着自己的坚守,从打江山到守江山,老朱家有庸才有昏才却没有一个懦夫。

哪怕是后来的朱由检到了亡国之际,也表现出刚烈的性子,一家老小全都死了,也依然不向李自成低头投降。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明朝皇帝一代代的坚守,或许也有朱允炆这一份宁死不调兵的决心的影响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红... 谈起中国近代史,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绝对绕不开的重要转折点,这场历时两年的战略大转移是世界历史上前...
原创 周... 每逢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上欢聚一堂,共庆国庆佳节的到来。而从新中国...
原创 史... 对许多人而言,《山海经》或许只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类似于四书五经那样充满了古老言辞的历史书籍。但是...
封建王朝最牛的皇帝:出身草根,... 汉高祖刘邦,此人一生可谓是精彩纷呈,民间人物评价有好有坏,史学家们也对其褒贬不一。他的个人品德,一言...
原创 红... 1927年,为了保留革命星火,反抗反对派的迫害,我党在多地筹划武装起义,最著名的当属三大起义,但无论...
七十年代宣传画:展现老百姓日常... 看历史老照片,品百年沧桑巨变。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组宣传画。这是一组表现老百...
原创 4... #深度好文计划#历史长河,英才辈出,军事家们因德才兼备而名垂青史。他们不仅战功赫赫,更以高尚品德、精...
原创 心... 汉光武帝刘秀杀大儒欧阳歙的事情,还真是让人挺意外的,毕竟他平时可是宅心仁厚的好君王啊。 可到了东汉建...
原创 东... “明章之治”指的是,东汉光武中兴之后,由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的“大治”景象。 今天我们来说说明章之...
原创 孙... 引言 公元200年,孙策在丹徒遇刺,身受重伤。作为东吴基业的奠基人,孙策明知大限将至,却没有将大权...
一个镂空的罐子里,升起山西特有... 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 文物, 记录过去,映照当下。 山西是文物大省, 除大量不可移动文物, 各博...
原创 三... 标题:三国中,真正称得上军师的都有谁?郭嘉在其列而诸葛亮却不在其中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谋士如云。...
原创 许... 传奇将军许世友:战场之外的爱情与遗憾在中国革命史上,许世友将军的名字如同星辰,璀璨夺目。然而,除了战...
叶利钦为何非要搞垮苏联,当苏联...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这不仅意味着冷战的结束,更预示着全球力量对比的重大转折。 在分析...
原创 四... 1948年4月8日,延安的机场周边一派热闹的景象。 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在等待一架航班的到来,因为航...
原创 不... 清朝时期的北京,是一座充满历史沉淀和文化遗迹的古都。在那个时代的北京城中,充斥着独特的景观和日常生活...
原创 “... 提起“黄埔三杰”,大家都知道是蒋先云、陈赓、贺衷寒三人,还有一句流传广泛的顺口溜,叫“蒋先云的笔,贺...
原创 谜... 薄薄几本史书,背负着几千年的光阴故事,能记下多少人、多少事?答案显然是有限的。 能被史书提笔记录的,...
原创 史... 他是一个悲壮的人物,一个神话中的传奇,一位打破了常规的英雄。他是华夏历史上最英勇的武将之一。在他的时...
原创 太... 太平天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将领之一就是翼王石达开。然而,在1863年6月25日,经历大渡河战败的石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