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中国近代史,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绝对绕不开的重要转折点,这场历时两年的战略大转移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成功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端。
无论是翻雪山、过草地,还是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这些发生在长征过程中的经典战役如今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故事的背后,红军战士遭遇的艰难险阻却鲜为人知。
其中,在过草地的时候,红军战士仅用了五六天时间,队伍却遭遇了极其严重的人数减员,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伟大征程的开始
在距今已89年之久的1934年10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数次疯狂“围剿”,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正式拉开了这场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的序幕。
次年8月,红军队伍来到了四川省阿坝州北部的松潘草地 ,进入了面前看似风平浪静实则险象环生的“死亡世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行军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进入草地之前,红军战士们已经预料到了即将面临的艰苦环境,想尽一切办法筹集粮食。
在那个年代,牦牛、马匹制成的肉干是补充身体能量最好的食物,但对当时的红军战士来说却是奢侈品,更多更常见的是将青稞碾成面粉炒熟,制成“干粮炒面”。
在当地藏民热情的帮助下,红军战士们还挖掘了许多野菜以备不时之需。
虽然名字叫松潘草地,可它的海拔却在3500米以上,气温常年处在零下,来去无常的雨雪风暴是这片高海拔草地的常客,其中更是遍布着大片的沼泽地,是名副其实的“死亡世界”。
面对草地严寒的气候,红军战士们还准备了烧酒和辣椒,以备在风雪降临的时候提高身体温度,抵御严寒。
但当时红军战士们面临的严酷环境是难以想象的,即便是有着当地藏民的大力支持,每个战士身上储备的粮食最多只有8斤,甚至大部分人只有3到4斤。
而他们要面对的,是为期数天残酷大自然环境的考验,粮食严重短缺,是红军战士们付出大量生命代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主席的诗句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的雄浑气魄挥洒的淋漓尽致,但其中的“难”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才最清楚。
松潘草地的“死亡世界”
除了粮食严重不足,行军过程的艰难也是让队伍付出惨痛代价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有幸站在当年红军战士们站立之处,抬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仿佛无边无际的灰绿色海洋,浩瀚无边,找不到丝毫有人居住的痕迹。
除了人迹罕至之外,草地并不像我们看到的草原那样美丽,这里的生存条件可以说是极其恶劣。
松潘草地的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进入草地的时候正处于雨季,频繁的降水让本就难走的道路变得更加泥泞不堪。
再加上这里位于两条河流的交界处,表面灰绿色覆盖的草地实际上是一个一望无际的大沼泽,隐藏在草皮之下的是恐怖的泥潭。
久居都市的现代人对大自然恐怖的力量了解不多,当陷入沼泽时,淤泥就如同胶水和油漆形成的有吸附力的漩涡,一旦不小心掉下去,就再也无法重见天日。
遍地沼泽泥潭,根本找不到行进的道路,红军战士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沿着草甸跳跃前进,亦或是拄着拐棍一点一点探着前方,一天时间下来,不仅行军速度极其缓慢,战士们更是精疲力尽。
而就是在这样行军过程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战士们还要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那就是不仅粮食严重不足,如何吃饭也成了一个难题。
在进入草地之前,红军战士准备的青稞炒面并不是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面条,而是炒熟的面粉,需要就着水才能勉强吃下去。
虽然草地不缺雨水,但也正是连绵不断的降雨,青稞面粉一旦沾染了雨水就变成了面疙瘩,此时混着热水就变成了面糊涂,能为人体提供的基本能量少之又少,可如果直接吃,又实在是难以下咽。
再加上在进入草地之前,红军队伍面临的情况已然十万火急,许多战士来不及将青稞磨成面粉,只能把原生态的青稞麦粒作为仅有的粮食,一颗一颗数着吃。
每位战士能够分到的粮食本就数量极少,难以支撑穿越草地所需要的人体基本能量,绝大部分战士准备的粮食在进入草地后两三天便消耗殆尽,饥饿带来的死亡威胁笼罩着每一个人。
他们本是应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士,历经生死都没有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却在这片充斥着死亡威胁的草地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在粮食极度短缺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们靠着手头仅有的各种资源,以极其艰难的方式试着打退饥饿的威胁。
野草、草根、树皮,红军战士们就靠着这些勉强充饥,但在残酷的大自然中,不是所有野菜都能够作为食物下咽,草地里的野菜大多数都是有毒的。
在那个残酷的环境里,上吐下泻已经算得上是幸运,严重的甚至有战士因吃了野菜而中毒身亡。
皮带、皮鞋,甚至马匹上的马鞍都成了红军战士的食物来源,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战士们吃起了目所能及之处一切能吃的东西。
为了不让越来越多的同志被缺衣少食永远留在这里,朱总司令号召全军,发起了“尝百草”活动,激励战士们尽最大可能,找出无毒的、可以食用的野菜。
可每发现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数以身犯险的红军战士的生命,中毒的危险是在所难免。
曾担任过毛主席卫士的一名战士,在他准备试吃一株新发现的野菜时,一把抢过来吞了下去,可当腹部传来绞痛的时候,他还未来得及把口中“有毒”两个字说完,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为了把活下去的希望留给身边的年轻同志,他毅然决然地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面对死亡,他的牺牲赢得了彭老总的高度赞扬,也永远被红军战士们铭记。
由于残酷的气候和粮食极度匮乏,疟疾在红军队伍中爆发,无数战士身染重病,为了照顾重病号,每位染疾的战士都分到了一小块马肉。
然而其中名叫戴天福的红军战士自知时日无多,在临终前将那一小块分到的马肉交给了身边的同志,嘱咐他们转交给毛主席。
看着缓缓闭上双眼的戴天福,围绕在他身边的是他最亲密的战友,这些从战场上无数次生死一线磨练出来的七尺男儿,个个泪流满面。
“只盼望革命成功,请您多多保重身体”,这是戴天福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牺牲时年仅18岁。
除了缺少食物,缺水是又一个让红军战士们感到绝望的难题。
草地虽然布满沼泽,气候湿润道路泥泞不堪,但这并不意味着战士们不需要担忧水源问题。
正是因为如此,缺少干净的水源成为了一个致命问题。
长期缺水给人体带来的危害要远远大过缺少食物,那时候红军面临的困境本就十分艰难,医疗用品方面更是难以支撑越来越多倒下的战士。
根据记载,松潘草地的水质极差,非但不能作为日常饮用水,还因水中复杂的矿物质导致极其容易刺破皮肤。
这就导致每天在泥泞沼泽中长途跋涉的红军战士,不得不将双腿浸在危害性极大地水中,长期的浸泡导致许多战士皮肤红肿破裂,感染严重。
医药方面的短缺,导致无数感染的战士没能在第一时间受到及时的治疗,在痛苦的呻吟中永远地留在了这片死亡世界。
遍地泥水沼泽的草地,注定了如何安营扎寨是个难题,经过白天艰难的行军后,草地的夜晚也没能让精疲力尽的红军战士得到足够的休息。
找不到干一点的地方,红军战士们只能选择露宿,可在四周都是沼泽地的情况下,该怎么露宿?
有的战士选择背靠背休息一会,有的战士直接选择坐下闭上双眼小憩,可草地的高海拔严寒气候让战士们在休息的时候也危机四伏。
为了防止有同志在休息时不小心掉进沼泽,红军战士们选择轮流站岗,但是草地的夜晚实在是太冷了,第二天一早醒来,总有太多的同志永远保持在休息时的姿态,再也没有醒过来。
严寒,缺水,缺粮食,沼泽,疾病,扑面而来的各种死亡威胁让红军队伍的数量一天比一天剧减,伤员病人有增无减,那时候担架的数量少之又少,即便是重病人员也只能拄着拐棍,一步一步跟在队伍后面。
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严重伤病的情况下,在泥泞的沼泽地紧跟队伍的步伐,有太多人的生命被死亡永远留在了后面。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军战士
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队伍面临的挑战是多种多样的,国民党疯狂地围追堵截是主要原因之一,但在过草地的这短短五六天时间,带走战士们生命的却是各种自然灾害、缺衣少食等因素。
其中在草地行军途中,对红军的地理知识和导航能力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茫茫一片绿的草地,大差不差的地形和缺少标志性地标,导致队伍极其容易迷失方向,这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但面对松潘草地时刻不曾消散的死亡危险,红军战士们没有被打散甚至打退,他们被打垮,甚至没有后退半步,官兵一心,在革命信仰的巨大精神力量加持下,面对大自然的威胁,最终闯出了一条生的道路。
转战全国14个省份,在无数自然环境造成的艰难险阻之上,依然坚持平均每天行军74里,翻越18条大型山脉,跨过近百条河流,红军战士们用鲜血和无数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壮烈的篇章。
在长征途中,红军队伍付出了牺牲兵力达四分之三的惨重代价,大多数领导战士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30岁。
他们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自己心中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先烈的荣光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历时两年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1936年10月划上了句号,中国工农红军用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革命信仰,迎来了胜利的光芒。
据统计,在长征出发时,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人数加起来总计约19万人,可当他们到达陕北后,只剩下了约5.8万人。
过草地给红军队伍带来的减员程度是极其巨大的,其中绝大多数人的生命,被永远留在了潘松草地那片死亡世界。
结语
长征路上上演过无数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激励着广大红军战士们艰苦征战的巨大动力,是那一段段真实的血与火的考验,面对的不论是敌人的枪口还是自然环境的肆虐,他们从未退却。
然而即便是在过草地时,常人难以忍受的残酷环境下,红军队伍依然保持了高度严明的优良军纪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他们没有被国民党的疯狂打散,更没有被草地的死亡威胁打退。
长征是无数牺牲的红军战士,留给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即便过去将近百年时间,但长征精神依然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伟大革命事业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部由无数红军战士用生命造就的壮丽史诗,在后世千百代都将被人们传颂。
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