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是员战将,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
这是毛主席对于许世友的一则评价的。许世友60年戎马生涯,百死一生,靠着恶仗、大仗声名远扬,一度令敌军胆颤。他一生佩服的人不多,但开国中将孙继先算一个。
战争年代里不管是战士还是将领,哪有不受伤的?只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罢了!但是孙继先,无论是从小学习武术,还是投身革命后历经枪林弹雨、白刃战,他都未受过伤。这让打猛仗的许世友都佩服万分,连连称奇:
老孙就是厉害,我佩服!
孙继先打仗很猛,抗日战争时期,红军装备不够,本身枪少弹也少,像日军那般不管三七二十一打就完事必然行不通。所以尤其是红军长征时期,为了降低损耗,红军打的基本都是近战,白刃战。
而每一次交锋,只要孙继先是和战士们一同在前线,他都是冲锋在前的那一个。问他戎马一生,到底杀了多少人他必然是记不得的,也是数不清的,但受伤次数却始终为零。至于为何?归根结底是武术底子够好。
孙继先是山东曹县人,又生活于一个习武盛行环境里,所以他12岁开始就拜师学武。不曾想第一个师傅才教了他一年,就带他投身他门。这不是孙继先不听话,而是他武术天赋极高,一年后师傅所学本领已然倾出,实在是教不了了。
师傅送他去的武馆名叫杨庄南馆,在河南商丘。这可是个有真材实料的武馆,练的都是真把式,据说该馆是当时为数不多保留着正宗杨家枪法的武馆之一。
几年之后孙继先武艺大涨,可那时候国已经不像国,小家何以安然度日?孙继先意识到,想要在乱世中求生存,唯有军粮。思虑过后他便从了军。
孙继先凭借一身真功夫,次次都敢于走在队伍最前列。当普通战士时如此,当了连长、营长也同样如此。
都知"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英勇故事,可实际上理应是"18勇士"才对,因为孙继先也在其中。只是淡泊名利的他,并未把自己的算入其中。
1955年9月,孙继先授中将军衔,成新中国开国中将。可谁曾想,戎马一生的将军竟然在两年后出任基地司令,要助力新中国导弹事业。
"马上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坐火车回国,接受新任务。"
那时候已经是深秋,瑟瑟秋风吹来寒意正浓。而这一通电话,让孙继先头脑有些"发热"了。对于什么任务,电话中并未告知,他只得到了火车票已经买好的消息。
抵达北京见到肖华后,孙继先才知道新任务是"筹建导弹试验靶场"。朝鲜停战后,美国一直在用原子弹叫嚣自身的强大。面对核威胁,新中国也必须做些什么。
话虽如此,可孙继先擅长的是带兵打仗,带人搞科研他心中完全没底。但终究他还是扛起这面大旗,去到了"靶场筹备处",也就是我国的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
刚到大西北时,"杂牌司令"孙继先啥都没有,怎么办?伸手要呗!
为了要人,总干部部门的门槛都快被孙继先踏平。为了要经费,他从万毅找到了总长罗瑞卿,罗瑞卿没办法只好找到了周总理,这才有了5个亿的经费。那时候的5个亿简直就是一笔巨款,用于基建设施后很快就少了大半。
为了建设一座西北人民大会堂,孙继先还叫板了自己曾经的领导陈士渠(孙继先任第八纵队副司令时,他是华野参谋长)。
为了将西北建设得更好,有人形容孙继先那段日子里就像个"拾荒者",听闻那里有边角料就去哪里要。得知北京人民大会堂竣工剩下不少材料后,他便跑去总理那里要批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其运往了大西北,不曾想陈士渠费让他退回去。
陈士渠也是心疼自己的兵,想给自己部队造个像样的营房,所以才想这些材料。
两人曾经一同闯刀山火海,革命友谊自是没得话说,可这次孙继先全然不给工程兵司令面子,直接叫板不让他运材料走。两人争执无果后,又一次闹到了罗瑞卿那里。
就这样,一批边角料从北京到西北,又被运了出去,而后又被运了回来。他们争的是一批废料吗?其实反映的是当时国家的物资有多匮乏。
1960年9月10日7时42分,20基地一阵轰鸣声响起,P-2导弹尾部燃烧着火光升空了。轰……7分钟后它击中了目标。
11月5日,东风1号导弹顺利腾空,中国第一枚导弹试验成功了!
聂帅握着孙继先的手,感谢20基地所有人,说他们为祖国争了光,争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