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以范仲淹之才及士人中的名望,为什么没有入中书省为相呢?
迪丽瓦拉
2025-06-20 19:06:37
0

范仲淹确实是北宋时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为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一生政绩卓著,若宋仁宗能够坚持任范仲淹的改革,北宋的“三冗”弊政可以及早改除,宋仁宗时代将会是一个中兴的局面。可范仲淹这个人性格太过耿直,这是影响他仕途的主要原因,但他已经作到参政知事,即副宰相,可在“庆历新政”中得罪人太多,再加上宋仁宗对改革的决心不坚定,最终庆历改革失败,范仲淹被贬到地方。

任何人都喜欢阿谀奉承之人,包括英明的皇帝也不例外,李世民表面上喜欢魏征直谏,内心里其实恨死他了,只不过是互为利用吧了!范仲淹性格非直,他以天下为己任,什么时候都是公事公办、就事说事,得罪了许多人,不死就算万幸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范仲淹做的比较出名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反对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刘娥拜寿,得罪还在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娥

章献太后刘娥在历史是差点成为第二个女皇的人物,在宋仁宗当皇帝的前十年垂帘听政,最后想效仿女皇武则天,无奈大臣的对,临那一年穿着龙袍进太庙朝拜太祖、太宗,名相寇准和宠臣丁谓都是栽在她手里。就这样一个人物范仲淹豪不畏惧,直接反对宋仁宗率百官为她拜寿,那不是找死的。

太家都知“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宋仁宗和刘娥的事,虽然是传说,但宋仁宗确实不是刘娥生的。宋仁宗登基时才十二岁,皇太后刘娥便总摄朝政,直到她死后仁宗才掌握权力,前后摄政十一年,险些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在宋仁宗十九岁那一年,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当时只是个皇家书籍的校理员,但他认为这一做法不符合礼仪,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

结果仁宋没有答复他,范仲淹便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送到入宫里后,再次石沉大海。副宰相晏殊知道后大惊,批评他说你小子这么轻率用事,不但影响你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你的人(晏殊举荐了范仲淹)。范仲淹不但不听劝,反而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好在这一次太后刘娥没有象武则天那样严厉处罚他,但第二年范仲淹自请离京到地方上任职。刘娥死后仁宗又召他回京任职,这时候很多大臣都向仁宗上奏刘娥的罪过,请求仁宗降罪刘娥。这时范仲淹却上奏说刘娥养护仁宗有功,建议朝廷要掩饰她的过失,维护她的名誉。

第二件事:反对宋仁宗废郭皇后,得罪宋仁宗和宰相吕夷简

郭皇后是宋仁宗第一个皇后,她是节度使郭崇的女儿,又是在太后刘娥的支持下当上皇后的,宋仁宗不喜欢她。郭皇后仗着有刘太后撑腰,性格十分妒忌,并派人严密监视宋仁宗的行踪,使他不得亲近其他宫女妃嫔,宋仁宗心中十分愤怒,但有刘太后在却不敢明说。

刘太后死后宋仁宗便不理郭皇后了,但她却不知道收敛,反而醋意大发,经常对仁宗的宠妃尚氏、杨氏破口大骂。一次宋仁宗正在尚氏那郭皇后赶到,二人起争执,郭皇后举扇打尚氏,仁宗上前救尚氏,结果郭皇后收不住手,扇子打在仁宗的脖子上,宋仁宗大怒要废掉郭皇后。

这事被宰相吕夷简知道了,吕夷简与郭皇后有间隙,便以郭皇后无子为名上奏支持宋仁宗废掉郭皇后。这时候范仲淹又反对宋仁宗废后,说废立皇后事关朝局,请仁宗收回成命,后来又联合十几名大臣求见仁宗,仁宗让吕夷简与他们解释,结果吕夷简被范仲淹辩得理屈词穷,无以为对。最后宋仁宗废后决心已定,将范仲淹等一干人都贬出了京。

第三件事:弹劾吕夷简引起景祐党争,再次被贬出京,后来西北党项族李元昊叛宋自立,范仲淹又到西北抗击西夏

景祐三年,范仲淹在开封府知府任上时,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这次事件引起大范围党争,被称为景祐党争,范仲淹又被贬出京,出京时大臣们畏惧吕夷简的势力,竟无人敢送。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了相,有很多大臣上书替范仲淹辩白,这又引起另一派人的争论,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最仁宗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1038年,西北军阀党项人李元昊叛宋独立建立西夏,大举进犯宋境,宋仁宗又起用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使,抗击西夏。在西北的几年内范仲淹与韩琦等将领共同抗击西夏,取得很大的战功,最终迫使西夏求和。当时西北有民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西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第四件事:庆历新政得罪守旧派朝臣和既得利益集团

庆历三年,西夏同宋朝完成“庆历议和”后,范仲淹被宋仁宗调回京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这时候宋朝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已经很严重,宋仁宗欲改除朝廷弊病,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便任用范仲淹、富弼等实施改革。范仲淹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到庆历五年,反对声愈加激烈,宗室、勋贵等既得利益集团都加入到反对的行列中,宋仁宗改革向决心开始动摇,范仲淹请求辞去参知政事一职,外放到邠州,后来又到邓州。随着范仲淹、富弼等改革人士的离去,实施近一年的庆历新政停止,改革失败。

这一次改革失败使宋朝去中兴的机会,若是这次改革成功,便不会再有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北宋晚期也不会陷入新旧两党斗争的恶性循环,也不至于很快灭亡。范仲淹这一次离开京后没有再回京任职,先后到邠州、邓州、杭州任职,最后死在赴颍州的路上。

范仲淹是个以“天下为公”的人,他在《岳阳楼记》中写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但范仲淹过于耿直,他一生坚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生信条,屡次直言上谏,多次遭贬出京。比较幸运的是他生在了北宋,这是一个对文人士大夫十分宽容的时代,而且遇到了宋仁宗,若是生在别的朝代,早就死几回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2025米粉产业交易会:一碗江... 东汉时期,九江郡太守服虔在典籍中留下“煮米为索”的记载,寥寥四字,勾勒出米粉最初的形态;南宋诗人一句...
内蒙古两家遗址公园入选国家考古... 原标题:国家文物局公布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我区两家遗址公园入选 6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
原创 得... 1960年10月,舒同被解除山东省委书记职务。这一决定让他措手不及,但他并没有选择隐退,而是主动要求...
鲁班书被禁千年:开篇八个字吓退... 提到鲁班,人们多知其发明锯子、石磨,却很少有人了解他留下的奇书《鲁班书》。这部被帝王封禁千年的典籍,...
原创 张... 唐朝初期,李渊创立了大唐帝国,并册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则被封为秦王。然而,李世民凭借其勇猛...
原创 秦... 秦朝末年,战火纷飞,昔日横扫六国的强大秦帝国如同高楼大厦般,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作为一代名将王...
原创 蒋...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按段落改写,保持原意同时增加细节描写,总字数变化不大: --- 在政治领域,蒋介石...
原创 李... 提到唐朝,我们常常联想到那个辉煌的“盛世”。然而,紧随其后的却是战火纷飞的安史之乱,这场叛乱一旦爆发...
原创 百... 冯胜是明朝开国大将,亦是开国六公爵之一。他前后跟随朱元璋征战超过四十年,参与了无数大小战役,既有显赫...
原创 对... 明代士人对西夏历史的探讨及其思考 明代士人研究西夏历史的内容并不仅仅限于对宋代关于西夏的史料集成。...
原创 三...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关注”按钮,以便您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更新的文章,并便于您的讨论与分享。您的...
原创 陈...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可以方便您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新的文章推送,并且更便于您与我...
从“弃置珠崖”到“再入版图”,... 全文共2728字 | 阅读需7分钟 早在西汉时期,志在开边的汉武帝刘彻第一次将海南岛纳入了中华的版图...
原创 二... 1931年至1945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死亡的军民人数高达3500万,数以...
原创 神... 阅读本文前,恳请您先点击下方的“关注”按钮,这样便于您第一时间收到我最新的文章更新,也能方便与我一起...
宗庆后与百花潞酒:中国商业转型... “潞酒文化研究会文化使者杨旭亮先生,曾向宗老讲述潞酒与百花潞酒的历史文化渊源。” 长江边的酒香飘了千...
原创 明... 好的,我已根据您的要求将文章进行了改写,并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细节描述,下面是修改后的版本...
原创 揭... 各位亲爱的读者,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请您先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这样您就可以随时查看精彩内容...
大清最抠门皇帝:龙袍补丁五两银... 1820 年,嘉庆皇帝在避暑山庄猝然离世。当大臣们手忙脚乱寻找传位诏书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本该藏...